面临的三大挑战
据悉,第十七届国际商业论坛由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上海市外国专家局、嘉定区人民政府主办,《国际商业技术》杂志社承办,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全面深化改革时代的商业”。张国庆昨日在论坛上指出,商业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进行市场化改革的重要领域,但随着中国经济进入转型期,当前商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与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市场饱和、增速放缓。张国庆表示,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中国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但这种高歌猛进的大规模建设时代恐怕已经结束。近年来,一些地区商业网点已趋饱和,大小店铺总量过大、高度密集,导致全行业利润率下降,平均水平仅1%左右。其中,传统百货业尤其面临挑战,增速连年下滑,整体发展遭遇困境。在上海,本世纪初,全市连锁商业网点数量为6432个,到2008年就翻了一番,达12608个,年均增长15%,但2008年以后,增速开始放缓,目前每年增量仅在2%~3%。2012年,上海百货业上升动力明显不足,全年销售规模下降1.1%。2013年,上海54家百货商场共计实现零售额309.93亿元,比上年同期仅增长0.2%。
其二是成本上升、效益下降。上海连锁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12年大批便利店在租约到期后,租金从每年15万元猛增到40万-45万元,以至于一些便利店被迫关闭。据便利店业者的不完全统计,2012年中国便利店行业平均租金占总经营成本的比例已高达57%,大部分单店已很难盈利。据统计,近5年来,广州商铺租金平均上涨了2倍左右。一线城市“黄金”商铺2012年以来租金上涨幅度达30%。张国庆说,像沃尔玛、卜蜂莲花那样的大店都面临着“关停并转”的问题,其他商业企业面临的问题可想而知。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对上市公司年报的整理,2012年,零售百强企业中29家上市公司净利润率中位数为8.8%,较2011年同期大幅下降11.6个百分点;合计净利润为118.0亿元,较2011年降低8.0%;29家上市零售企业中,有11家净利润出现下滑。
第三个挑战来自电商冲击。由于网络购物的兴起,百货、电子电器、服装等一些传统零售店在电商的冲击下开始“摇摇欲坠”。一些传统百货商场沦为电商的“试衣间”。不少人到实体店去试衣裳,确定了衣服等物品的款式、尺寸之后,再到网上去支付购买,消费者中由此诞生了一批“抄号族”和“偷拍党”。随着网购规模的日益扩大,除服装外,化妆品和家居用品等都已被纳入“涉猎”范围,消费者线下选货线上购买。
“零售业内还没有出现
一个伟大的本土企业”
这种现象导致以实体店为基础的一些商业街和购物中心的空置率开始提高,2012年以后,大城市购物中心空置率总体上升。据莱坊房地产经纪公司调查,一线城市购物中心空置率从去年的7.9%增加到8.4%;二线城市空置率从去年的10.2%上升到10.5%;广州的空置率从去年的4%猛增到今年的10.2%;二线城市沈阳和成都的空置率分别高达17%和16.2%。另一方面,商业地产开始出现“产能过剩”。据21世纪不动产等多家数据机构调查:2012年,上海有22个商业综合体项目入市;北京有17个大型零售商业地产项目入市;深圳大型集中式商业项目面积在未来5年将增长87%,供应量相当于该市过去30年存量商业面积的总和;成都同时在建的商业综合体项目达到100多个。
“中国的许多行业都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唯独零售业内还没有出现一个伟大的本土企业。”张国庆说,“这样的无序状态让阿里巴巴和其他电商企业的日子过得很舒坦。”张国庆认为,面对激烈的挑战,中国商业要以“系统化”为基础推动改革与发展。据相关资料显示,中国目前商业经营主体总量约165万家左右,但规模以上的大型商业企业不足1%,而且缺乏经营范围能覆盖全国的企业。张国庆建议应该积极培育大型商业企业,鼓励有条件的商业企业跨行业、地区和所有制兼并重组。深化国有商业企业股份制改革,增强其在流通关键领域的引导示范作用。支持中小商业企业发展,要通过鼓励它们加盟连锁,参与共同采购、共同配送、特约经销等积极加入供应链的经营方式,来扩大营销规模,降低运行成本。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服务经济研究院院长陈信康则表示,目前国内商业面临千店一面、缺乏个性的困境,而上海自贸区的制度创新,可以降低进口商品的采购成本,则给零售企业带来机遇。陈信康认为,零售企业可以在自贸区构建进口商品采购平台,拓展产品线的宽度与深度,开展私人定制等;还可以推进进口免税品的销售业务,以及开展消费金融与消费租赁等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