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属于绿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太湖洞庭山,太湖水面,水气升腾,雾气悠悠,空气湿润,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质地疏松,极宜于茶树生长,由于茶树与果树间种,所以碧螺春茶叶具有特殊的花朵香味。据记载,碧螺春茶叶早在隋唐时期即负盛名,有千余历史。传说清康熙皇帝南巡苏州赐名为 碧螺春 。碧螺春条索紧结,蜷曲似螺,边沿上一层均匀的细白绒毛。 碧螺飞翠太湖美,新雨吟香云水闲。 因碧螺春主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洞庭山(今苏州吴中区),所以又称 洞庭碧螺春 。 洞庭碧螺春茶产于洞庭东、西山的碧螺春茶,芽多、嫩香、汤清、味醇,是我国的十大名茶之一。碧螺春茶已有1000多年历史。民间最早叫 洞庭茶 ,又叫 吓煞人香 。相传有一尼姑上山游春,顺手摘了几片茶叶,泡茶后奇香扑鼻,脱口而道 香得吓煞人 ,由此当地人便将此茶叫 吓煞人香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视察并品尝了这种汤色碧绿、卷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赞赏,但觉得 吓煞人香 其名不雅,于是题名 碧螺春 。 碧螺春的品质特点是: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身披毫、银白隐翠、清香淡雅、鲜醇甘厚、回味绵长,其汤色碧绿清澈,叶底嫩绿明亮。有 一嫩(芽叶)三鲜 (色、香、味)之称。当地茶农对碧螺春描述为: 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花香果味,鲜爽生津。 品赏碧螺春是一件颇有情趣的事。品饮时,先取茶叶放入透明玻璃杯中,以少许开水浸润茶叶,待茶叶舒展开后,再将杯斟满。一时间杯中犹如雪片纷飞,只见 白云翻滚,雪花飞舞 ,观之赏心悦目,闻之清香袭人,端在手中,顿感其贵如珍,宛如高级工艺品,令人爱不释手。 碧螺春的采摘有三大特点:一是摘得早,二是采得嫩,三是拣得净。每年春分前后开采,谷雨前后结束,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品质最为名贵。 碧螺春采一芽一叶初展,芽长1.6~2.0厘米的原料,叶形卷如雀舌,称之为 雀舌 ,炒制500克高级碧螺春约需采6.8~7.4万颗芽头。芽叶细嫩,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茶多酚。优越的环境条件,加之优质的鲜叶原料,为碧螺春品质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采回的芽叶经过精心拣剔,剔去鱼叶和不符标准的芽叶,保持芽叶匀整一致。拣剔一公斤芽叶,需费工2~4小时。其实,芽叶拣剔过程也是鲜叶摊放过程,可促使内含物轻度氧化,有利于品质的形成。一般5~9时采,9~15时拣剔,15时~晚上炒制,做到当天采摘,当天炒制,不炒隔夜茶。 洞庭碧螺春的国家标准碧螺春茶分为五级:分别为特一级、特二级、一级、二级、三级。 此茶为一级茶。冲泡时,可先放水后放茶,水以初沸为上,水沸之后,用沸水烫杯,让茶盅有热气,以先发茶香。因为碧螺春的茶叶带毛,要用沸水初泡,泡后毛从叶上分离,浮在水上,把第一泡茶水倒去,第二泡才是可口的碧螺春,但最好的茶是第三次泡的,茶的香味才充分发挥出来。 碧螺春请用塑料保鲜袋包装、紧扎,隔绝空气,放在10 C以下冷藏箱或电冰箱内贮藏,久贮年余,其色、香、味犹如新茶,鲜醇爽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