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免费发布信息网站
贸易服务免费平台
 
 
当前位置: 贸易谷 » 资讯 » 经济纵览 » 第三方支付行业重组洗牌料加剧

第三方支付行业重组洗牌料加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3-21 08:39  浏览次数:30
  近日有关第三方支付监管政策的话题引起广泛关注。19日,监管部门表态《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下简称《管理办法》)短期暂不会落地实施。多位参与监管部门相关讨论会议的专家向中国证券报记者透露,目前监管层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仍持鼓励态度,即将出炉的互联网金融规范文件,将是一个引导发展的规划,绝不会是限制性的监管措施。
  业内人士认为,作为互联网金融领域“较为年长”的一个分支,第三方支付自身尚难撇清“野蛮生长”的嫌疑。即使《管理办法》暂不出台,整个行业仍需加强自律。随着行业发展趋于规范,2014年第三方支付行业重组洗牌将加剧。
  管理办法暂不出台 
  《管理办法》暂不出台让不少消费者和几家第三方支付巨头“松了口气”,毕竟“限额绝杀令”威力巨大。此前有媒体报道宣称,监管部门拟规定个人支付账户转账金额单笔不超过1000元,年累计不能超过1万元;个人单笔消费不得超过5000元,月累计不能超过1万元。但实际情况是,目前第三方支付的应用场景已经远超出这一限额,不少消费者更是支付宝、财付通这类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忠实拥趸。他们的日常生活缴费、信用卡还账、房贷等几乎都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来完成。
  知情人士表示,不知道《管理办法》从哪个环节被流传出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公众的误读。实际上,央行此次就《管理办法》草案进行征求意见已是第三次,而《管理办法》自2011年开始讨论修改,至2013年已有七八稿,在此过程中,文件内容变化很大。上述知情人士表示:“从《管理办法》的修订过程,就不难发现,监管层无意打压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发展。”
  参与19日央行讨论会议的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互联网金融千人会创始人之一黄震指出:“一个重要政策法律文件的出台,需要反复调研、协商和论证等程序,短则一两年,长则三五年,甚至十年八年都很正常。正是央行坚持不懈对于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呵护、鼓励和包容,才有了来之不易的政策红利。我们期待未来还会推动出台更加有利于互联网金融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
  黄震还呼吁,未来出台互联网金融相关的政策,应该留有“缓冲地带”,从柔性监管到刚性监管,形成有弹性的互动机制,如此才有益于制度的规范优化。“我们希望让‘子弹’再飞一会儿,不要急于出台政策,可以先探索一段时间,找出风险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自下而上的,可以先进行柔性监管。互联网金融的根本目标是惠及广大金融消费者,以消费者需求满足作为根本目标,消费者利益和保障应是监管政策层面的落脚点。”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也表示,监管层在出台互联网金融政策的时候要在金融监管和保护消费者利益之间寻找平衡点。与监管机构提高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服务、三农方面贷款风险的容忍度一样,对于互联网融资、新型支付这类新业务,也应该在监管上提高风险容忍度,应比传统银行和支付领域要高。否则,从监管导向上,如果对一些创新型的金融产品过度强调风险的话,有可能把这种创新给扼杀掉。
  也有不少专家认为,目前监管层对互联网金融持包容的态度,但是金融创新不能过度。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主任吕随启表示:“现在央行要把创新过度的苗头抑制住,把伪创新的部分剔除掉,把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这样才能保障互联网金融健康有序发展。”
  行业自律待加强 
  业内人士指出,可以预见,即使《管理办法》暂不出台,整个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发展将趋于规范,而2014年行业洗牌也将加剧。据易观智库数据显示,2013年全年第三方支付机构各类支付业务的总体交易规模达到17.9万亿元,同比增长43.2%,其中线下POS收单和互联网收单分别占比59.8%和33.5%,均远高过央行之前公布的全国电子支付业务29.46%的增速。第三方支付市场,无疑是一块潜力巨大的奶酪。
  一方面,近年来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刷卡套现、网络诈骗等案件屡见报端,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进入2014年以来,央行已经多次“点拨”第三方支付机构,要加强自律。业内人士预计,今年第三方支付行业的优胜劣汰将极为残酷,未来一些涉及违法、违规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将首先“出局”。
  数据显示,央行共发放250张第三方支付牌照,其中互联网支付牌照有90家左右。随着第三方支付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线下银行卡收单市场交易规模增长迅速,行业的恶性竞争也在加剧。一位国有大行人士直言:“目前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线下收单业务还比较混乱,有些机构为了抢市场份额、获取利润,对某些违法的刷卡套现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另一方面,尽管目前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固有格局不会发生太大变化,但预计几大巨头之间的“拉锯战”将趋于白热化。易观国际《2013年第四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报告显示,去年四季度,互联网支付平台转接交易规模达到21472亿元人民币,环比上季度增长28.9%。支付宝、银联网上支付和财付通支付分别以39.8%、30.7%和15.3%占据市场前三位,前三家支付机构占据整个市场85.8%的市场份额。前七位(支付宝、银联网上支付、财付通、快钱、汇付天下、易宝支付、环迅支付)市场占有率高达90.1%。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此次《管理办法》风波中,为何支付宝、财付通等机构表态、澄清最为积极。而其他中小第三方支付企业却选择支持《管理办法》。除银联表示“停得及时、停得正确”之外,易宝支付、随行付等第三方支付机构也认为行业发展应该“慢下来”。
  多位第三方支付人士坦言,与2012年相比,2013年的行业集中度再次增强,2014年的洗牌将加剧。据了解,今年以来已经有多家第三方支付机构公开转让其牌照。
  倒逼传统机构转型 
  业内人士指出,此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带来的风波,最终结果是第三方支付机构“松了口气”,但是留给银行和银联等传统金融机构的“反击时间”不多了。
  在互联网金融专家陈宇看来,第三方支付机构最早作为大银行效率缺乏的一个补充出现,但其发展越来越迅猛,尤其是一些大支付公司,开始不满足于这个定位。因此,他们线上要走到线下去,小额要走到大额。“考虑到金融监管失控带来的灾难,第三方支付可能要重新定义其历史定位。央行或许更希望鼓励大额支付走银行账户,而将第三方支付账户定位在小额便捷支付。”
  中信证券分析人士认为,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监管将强化,给银联和银行体系预留了转型的空间和时间,缓解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的冲击。但银行业下一阶段仍将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
  中国银联这些年备受“垄断”指责之声。尽管如此,在线下支付领域“称霸”的银联仍旧难以轻易撼动几家第三方支付巨头的线上业务份额。
  业内人士认为,归根到底,支付行业仍属于服务业,用户的客户体验感最为重要。如果银联无法树立为客户解决问题的思维,未来发展仍会遇到瓶颈。一位第三方支付公司的人士表示:“目前国家对外资支付企业进入中国还没有完全放开,银联还可以依靠政策红利垄断市场,但未来一定会放开这个领域。如果银联不转型,日子只会更难过。”
  宏源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易欢欢认为:未来监管重点是增加信息披露
  宏源证券研究所副所长、互联网金融千人会秘书长易欢欢20日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监管层鼓励和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大方向和思路没有变化。目前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属于底线监管、行为监管,未来监管的重点方向是增加信息披露,将信息伪造可能性降到最低。
  暂停虚拟信用卡为防范风险
  中国证券报:近期,央行等监管部门多次召集专家和机构人士讨论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事宜。怎样看未来将要出台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
  易欢欢:通过我们与监管部门的几次交流,可以看到监管机构对于互联网金融持积极、乐观、主动的态度。未来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要完善第三方监管与个人征信体系的建立。
  另外,此次央行暂停二维码支付和虚拟信用卡,而不是终止,主要是为了避免用户支付风险和资金流的风险。二维码支付在技术上目前还没有国家标准,现在需要标准和规范出台,让它更加健康发展。同时需要一些技术手段和国家权威认证,才能证明二维码支付的合理性。
  新事物的运行需要不断尝试与修正,在保证金融服务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有效创新。自2013年以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一直受到政策的不断支持,通过众多监管机构有识之士的不断努力,互联网金融已经得到政府的认可。
  互联网革命仍在继续
  中国证券报:很多人认为,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中国已经走在欧美前面。多年前,国内外曾经出现互联网泡沫,去年美国多只科网股飙涨,也被指泡沫隐现。这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何警示意义?
  易欢欢:互联网的产生、普及与广泛应用可以看作是近代科技史上最成功的创新案例。互联网从为2C端带来便捷性应用开始,逐步实现改变传统企业的商业模式。回顾美国1995年到2001年的科网泡沫,Mosaic浏览器及World Wide Web的出现让互联网进入公众视野,随即吸引了传统商业领域的注意力,互联网成为一种新的最佳媒介。它可以即时把买家与卖家、厂商与顾客低成本联系起来,令传统商业信条包括广告业、销售、顾客关系管理等发生改变。
  虽然美国这次的科网泡沫让人们看到了对互联网的过热情绪,但互联网作为新兴技术的出现无疑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率,降低社会信息成本与沟通成本。越来越多革命性的创新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包括云计算、电商以及各种智能设备,个人和企业已经逐步进入虚拟化时代。回看泡沫破裂之后十年时间,北美的互联网渗透率从40%提高到了78%,全球的互联网渗透率则从7%上升到33%,互联网革命仍在继续。
  2013年被中国人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互联网金融自诞生以来就伴随着“普惠”的概念。作为传统金融体系的补充,互联网金融兼具“效率高、速度快”的互联网属性。目前互联网金融刚刚初具雏形,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用户提供补充式的金融服务。在互联网金融的大环境中,诞生了一些新的应用,比如移动支付和虚拟信用卡等业务。新生事物的产生必然有市场需求做基础,但有时快速创新也会带来一些信息的不透明,造成局部信息不对称现象。对于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监管,未来一定会诞生一些具有公信力的机构,辅以行业自律性组织,以增加新生事物中的信息公开性。
  众筹平台升温 投资谨防“暗礁”
  众筹融资作为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新兴模式之一,具有部分传统VC或PE的融资功能,并在短时间内以亲近草根的姿态迅速赢得小微创业者、个人投资者的青睐。业内人士提醒,众筹模式最大的风险在于投资人之间素不相识,投资者参与时一定要慎之又慎。
  众筹亲近草根
  众筹模式以亲近草根的姿态,赢得普通创业者的青睐。乐视网近期与国内一众筹平台合作,将足球世界杯营销同众筹模式相结合,开发与世界杯相关的互动产品。目前众筹融资模式主要有四种:债权众筹、股权众筹、回报众筹、捐赠众筹。其中备受关注也是争议最多的要数股权众筹。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互联网金融部助理分析师钱海利表示,众筹因为草根化、平民化,发起与资助都与年龄、身份、职业等无关,所以很受投资者欢迎。它又是一个免费、有效的宣传途径。“现在出现很多演唱会、书籍、新产品的‘众筹’,有些其实不是缺少资金,而是看中众筹平台的传播与宣传价值,还能提前测评产品的市场反映情况。”
  据了解,国内的众筹平台中,文化创意类项目占很大比例。中国首份针对文化产业采用众筹模式融资的研究报告17日发布。报告显示,文化产业项目资金筹集规模呈现大幅度的上涨态势,从2011年的6.2万元增长到2013年年末的1278.9万元。
  不少专家认为,众筹融资适用于初创企业或中小企业的开始阶段,不失为解决中小微企业、三农领域融资难的又一渠道。中国人民银行参事、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原副局长李德20日在2014中国普惠金融论坛上表示,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准入还不够充分。“小微企业需跟上时代潮流,利用网络平台扩大业务,还需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平台。”
  投资需谨慎
  金融业内人士提醒,众筹模式最大的风险在于投资人之间素不相识,更谈不上了解和信任,商业运作能力也参差不齐。即使能够成功运行项目,在今后企业的管理和决策上也有很大风险。因此,投资者在选择时一定要慎之又慎。
  另外,《关于取缔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中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擅自公开发行股票是指未依法报经证监会核准,向不特定对象发行股票或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后股东累计超过200人的行为。现在有些股权众筹平台实质上是在网上卖股票,股权众筹模式面临监管真空。
  广发证券相关人士称,现在的股权众筹平台其实就是在网上卖股票,面临监管真空。如果未来的发展得到允许,将对传统券商的证券承销业务产生冲击,尤其是随着新股发行注册制改革的推进,新股推介将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在网络平台上推介股票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没有真正合法化之前,众筹平台对于券商投行业务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威胁。
分享与收藏:  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
 
推荐图文
赞助商链接
推荐资讯
赞助商链接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