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免费发布信息网站
贸易服务免费平台
 
 
当前位置: 贸易谷 » 资讯 » IT互联网 » 从投资看软硬件与软硬件的品牌

从投资看软硬件与软硬件的品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1-04 09:35  浏览次数:25
  回到一年前,本人刚从香港某投行IBD部辞职,这时在某对冲基金做量化交易的朋友谈起创业。长期从事投行投资工作正想下水练练手,欣然应允。期间改过选题,正巧赶上这次软硬件结合创业的浪潮。
  我们的公司是Blink Group Holding (HK) Company Limited, 一年,两个人,做了两款产品Blink Speaker和Blink Locator, 定位中高端,主供高端礼品和海内外零售,淘宝上也有小店。期间经历许多艰难曲折,被理想设计和代工厂现实的差异深刻教育; 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盈利无法和大家此前的年薪比,但也过的去;收获很多新的思路,向外延展的B2B项目获得深圳南山创业之星大赛第三名,可以说为新的一年打下基础。
  因为游走于金融和软硬件之间,经常和金融圈的朋友聊起软硬件创业,常被问及我们公司要不要投资,这个行业值不值得投资,也会关注软硬件行业的投融资情况,就有了这篇开年的思考。
  首先想一个问题,风险投资喜爱什么样的公司。大家都知道是增长率高的,那么什么是高,年均100%以上?假如说拿1个亿,换取某基础设施建设如污水处理公司扩充规模一倍,但净利润不足10%?这显然不是风投愿意做的买卖。那么互联网公司能在无利润情况下拿1个亿,是否因为他们的潜在增长率是500%?是不是500%就是指标?为什么风投会投一些消费品公司,即使此前销售的增长率达不到此标准?
  风投的生意是看投入产出比的,希望以适量的资金换取超额的回报。从这个角度出发,风投看的是资本回报率,也就是所谓IRR(Internal Rate of Return)。这是个从投资到退出的指标,需要联系企业实际生产指标才可预测,而这个“连接”指标就是ROE(Return on Equity,股本回报率), 在负债率正常的企业中,可以理解为ROA(Return on Assets),即资产回报率。以动态的眼光看,新增资产就是投资,所以需要考察企业未来收益对于风险投资的敏感性。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公司,新的投资带来的ROA不会和原有项目有很大区别,投资的收益自然有限;而互联网公司吸收的投资可能为企业带来爆炸性发展的机遇,敏感性会惊人。
  那么风投看消费品是为了什么?是否投资一成不变的将成为生产投入,如制造和库存成本,进而换取利润?如果只是这样,资产回报率可能不变,收益对投资敏感性一般。但如果投资能合理的用于模式,渠道,品牌的创新,投资的ROA相对原有ROA的增长和投资敏感性都有质的飞跃,该投资就是画龙点睛了。
  软硬件也属消费品,研发生产销售大致流程与普通消费品有许多相似(从业者会强调科技含量,而消费品的设计也是它的“科技含量”)。所以风投需要找能够实现变革的公司。苹果谷歌无疑属此类,小米模式在中国也颇可观。
  而对于软硬件初创团队,各家的渠道难有大差异,模式大同小异,各自能经营的是科技变革和品牌形象。目前来看,科技变革对于国内早期公司难以持续,一来研发成本高周期长风险大,二来巨头长期奉行拿来主义,依靠成本优势甩开创业者。这么看来,品牌,是软硬件创业者要努力的地方。或许风投在未来将逐渐多看各家的品牌,考察谁做的好,能换来更高的毛利率和销售,或许各位创业者该多花时间研究怎么把产品全方位包装得高大上,而不是纠结于多加功能和打价格战,Misfit Shine是近期的一个榜样。
  只是品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难像App下载量般突飞猛进;不过事情都有两面,品牌也不会像许多App那样一天河东一天河西。品牌是产品服务细节的积累,是持续有针对性营销活动的水滴石穿,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何把握和催化这一过程值得每个创业者深入思考勇于尝试,也是考验风投眼力的试金石。这里同样希望听到各位创业者对于品牌的认识。
  如果要总结全文,软硬件结合产品该明白自己本质上是消费品,可学习奢侈品与轻奢侈品的品牌意识和运作精髓。而风投也不必纠结于软硬件公司用户增长缓慢(相对App)而多观察品牌价值的提升速度和潜力。希望新年小伙伴们都能拿到该拿的钱哦。
  以上仅为本人观点,不代表公司立场。在此对长期交流的某骨灰级投资大佬表示感谢。
分享与收藏:  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
 
推荐图文
赞助商链接
推荐资讯
赞助商链接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