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十分重视饮食养生。如蒲虔贯专门写有《保生要录-论饮食门》,其中说:“饮食者,所以资养人之血气。“陈直写有《养老奉亲书-饮食调治第一》,其中说:”主身者神,养气者精,养精者气,资气者食,食者生民之本,活人之事也。“意思是:精、气、神乃人身之三宝,而饮食则是它的物质基础。为此,他建议老年人少吃多餐,使脾胃易于消化;食物宜温热熟软,切记黏硬生冷。他还极力主张喝牛奶,并强调牛奶性平,能补血脉,益心气,长肌肉,从而使人康强润泽,老而不衰。王怀隐写有《太平圣惠方-气治养老诸方》,其中说,”夫安身之本,必须于食……食能排邪安脏腑,怡神养性,以资血气“等等。为此,他向人介绍了好多种保健粥。如甲鱼粥,田螺粥能治虚劳低热、体虚盗汗,酸枣仁粥能治疗失眠多梦;”治脾胃久冷气痢,瘦劣甚者,宜食甲鱼粥“;”治脾胃气弱,不能饮食,四肢赢瘦,宜食田螺粥。
在《太平圣惠方》中王怀隐还记载了这么一个小故事:有一位使者去河西办事,路上看到一位青年妇女正在打一位八九十岁的老人。使者很气愤,问那女子:“这老者是你什么人?”女子答:“是我孙子。”使者大惊,又问:“你为什么打他?”她又答道:“我家有良药,他不肯服用,所以责打。”使者接着又问是些什么良药、有几种?那女子回答说:药只有一种,春名天精,夏名长生草,秋名枸杞子,冬名地骨。按四时采服之,可与天地同寿。王怀隐随后说,自从他听说这个故事,他就开始研究枸杞子的性能,还亲自栽种枸杞树,不但自己食枸杞,还用它为百姓治病。
为利于饮食养生,宋人还非常注重食品的保鲜和卫生。《东京梦华录》中就有记载道,“其岁时果瓜蔬茹新上市,并茄瓠之类新出,每对可直三五十千,诸阁争以贵价取之,《鸡肋编》中也写道,“京师卖生果,凡李子必摘其蒂,……人方以新而为好。”可见,新鲜食物即便贵一些,也销路甚广。
宋人还十分注重饮食的食温。他们认为,生冷的食品应该少吃,特别是冬天不宜饮冷酒。喝酒时,应先将酒温一下。
饮食要有节制,饭后要适当的活动,这也是宋人的共识。南宋文学家张耒在《说郛》中写道:他见过几位老者,都是吃得比较少。如内侍张茂,每顿饭不过“粗饭一盏许,浓腻之物绝不向口”,平平安安地活了八十多岁。张茂还经常劝人说:“且少食,无大饱。”张耒还说王龙图吃包子,每顿饭不过吃上那么“一二枚耳”,结果也活了八十多岁。据有关史料,当时大名鼎鼎的苏东坡、陆游等人都是“节食”的代表人物。陆游还在其《居室记》中说:他“食罢,行五七十步,然后解襟褫带,低枕而卧,此养生最急事也”。这和我们今天所说的“饭后百步走”,已有相似之处。
在讲究饮食卫生的同时,宋人的饮食禁忌也很多。如食黄颡鱼不可服荆芥,吃河豚后不可服风药,蜜和鮓不可同时吃等等。有关史料上还说:有位名叫魏几道的人在岳父家喝罢黄鱼羹,又采荆芥和茶而饮。不一会儿,就感到脚底板痒得砖心。于是,他光着脚在沙地中狂跑,脚上的皮肤全都磨破了,仍然不管用。幸亏得到了一剂解毒药,服后两三天,才止痒。
《湖海新闻夷坚续志》上说:宋人认为“咸伤筋,醋伤骨,饱伤肺,饥伤气”;还流行“一日之忌,暮无饱食;一月之忌,晦无大醉”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