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免费发布信息网站
贸易服务免费平台
 
 
当前位置: 贸易谷 » 资讯 » 创业投资 » 银行为什么会输给互联网金融?

银行为什么会输给互联网金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5-16 09:13  浏览次数:14
  5月11日,余额宝7日年化收益率跌破5%,降到4.985%;此前,针对余额宝的高收益和迅速吸金能力,各大国有银行纷纷出手干预,限制余额宝的转账额度、到账时间等,试图扭转自身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颓势,但互联网金融产品依然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冲击着传统金融的防线。
  产业链是银行的软肋
  我们一直在探讨互联网对传统金融的作用究竟在哪,传统金融更多关注的是新事物对自身利益的分割,这是他们不能容忍的,所以他们会采取各种手段试图遏制新事物;但从根本上讲,二者的差异来源于产业链;
  银行针对终端用户所涉及的产品主要是纯金融类的,如存款业务、理财产品、保险产品、代销基金等,这类产品从产业链上讲是极度单一的,除了收益之外,在整个过程中很少和实业联系在一起;用户和银行之间的关系仅限于资金的往来,或者说始终是围绕金融产品进行的,而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商业产品无法渗透;与企业的关系,银行除了资金往来外,也会有类似供应链金融产品,但这种产品依然是基于简单的贷款业务展开的,这类产品主要是对某一企业的上游供应商进行融资,企业是银行和供应商之间的纽带,承担着担保的作用,虽然供应商和担保企业主体之间存在商业关系,在发生坏账时银行也无法渗透到实业中,而只能通过授信主体代为处置。
  与银行的金融产品不同,互联网金融产品,如余额理财、供应链金融、小额信贷业务的基础都是电商,从某种意义上说金融产品是电商业务的衍生物;电商企业之所以能开发金融产品,主要是基于自身的用户资源和供应商资源;用户本身会在网站进行消费,部分资金放在余额理财账户中可以很方便的完成购物,随时提现,在购物的间歇期还能获得相应的收益,可谓是一举两得;而如果购买了银行的定期存款或者理财产品想要提现就比较麻烦了,而且收益和余额理财产品也相当,并没有太大的优势;对于供应商来说,电商企业对其是有账期的,比如京东,对供应商的账期普遍在45-60天之间,供应商既有商品在电商企业的库房,也有账款压在电商企业,即使对其融资发生坏账,电商企业也可以通过正常的商品变现来弥补自己,风险几乎为零。依托于上下游的资源,互联网金融产品可以渗透到实业的产业链中,一方面满足了用户对商业的需求,另一方面也给客户带来了金融收益,依托于产业链的互联网金融模式给用户带来了双重的收益。
  银行渠道在这一领域的欠缺是其业务快速流失的重要原因,虽然银行也在通过自己的积分商城或者是APP内置的商业资源来增加用户的粘性,但是其业务完全依赖于第三方,属于一种开放式平台,功能的不完善、产品结构的混乱使其完全无法和电商企业进行竞争,也就无法做到和电商企业同台竞争了。
  银行在透支未来
  互联网非常强调用户体验,用户不仅指终端用户,也包含上游的供应商;在商业模式上,消费者和供应商有产品的控制权,购买或者供应的产品都由自己决定;而在银行领域中,往往存在着很多霸王式的业务条款;相信很多人都对银行的营销业务有反感,一些银行为了获得更多的中间业务收益,盲目的向用户推荐不相关产品,利用用户缺乏专业知识对用户隐瞒或者不说明相关业务条款,以达到自身的目的;而在贷款业务方面,真正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在财务方面的不佳表现使其根本无法进入到银行的业务中,即使通过了各项审核,在有充足的担保物后获得了少量的贷款,利率也要远高于基准贷款利率,很多上浮20%以上;而且在后续的放款业务中,银行还会要求企业支持自己的存贷业务、购买理财产品,甚至强制性的要求企业将原有的资金业务转移到贷款银行,变相的增加企业的负担。
  在互联网使信息传播越来越透明的今天,银行这种强制搭售的行为必然受到消费者和企业的摒弃,这一不符合市场行为的做法实际上是在透支自身未来的发展能力。
  做为被改造者,银行需要用一种更加开放的心态拥抱互联网,而不是利用所谓的垄断资源来限制新事物的发展,事物永远是向前发展的,互联网是时代的产物,互联网金融产品是商业的衍生物,是推动商业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经济发达的欧美国家,互联网金融早已成为很普遍的一种商业模式,他无法彻底颠覆银行业,但是银行如果不主动求变,就会被市场抛弃。
 
分享与收藏:  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
 
推荐图文
赞助商链接
推荐资讯
赞助商链接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