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免费发布信息网站
贸易服务免费平台
 
 
当前位置: 贸易谷 » 资讯 » 创业投资 » 结构性理财产品“生人勿近”

结构性理财产品“生人勿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5-07 09:06  浏览次数:69
  近期,随着互联网理财产品的7日年化收益率不断走低,不少普通投资者又将目光重新聚焦到了银行理财产品中。放眼望去,在银行理财产品中有那么一些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始终高居不下,有的超过了6%,以往甚至有不少超过了10%,但细细看来,这些产品大多为结构性理财产品。伴随普通老百姓投资理财产品的比重越来越大,不少人也已浅浅地知晓结构性理财产品“高收益、高风险”的特点,但巨额亏损的事件仍不断发生。那么,结构性理财产品真的是“生人勿近”么?
  案例:买结构性理财产品亏41万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杭州一位苗先生因购买某银行的“步步稳”系列理财产品而亏损了近41万元。这引发了市场对于结构性理财产品风险性的再度关注。
  苗先生并非“理财小白”,他早在2010年就已开始在该银行购买理财产品,最早投入的资金就已达几十万元。后来在理财经理的不断推荐下,苗先生越买越多,资金更追加到了100万元左右。而导致他此番亏损的“步步稳”产品,则是去年1月份在理财经理的推荐下购买的,投入资金达到了411万元。苗先生说,理财经理称这款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达到10%~12%,原本资金分散投资的他一时心动,就将这几百万元的资金都投在了该款产品上。
  可是“步步稳”并没有让苗先生赚取高收益的希望实现,反而成为了“步步亏”,到今年1月到期赎回,该产品亏损了约41万元。苗先生认为,该银行在销售过程中存在误导,对此,他已向当地监管局投诉并被受理。
  结构性理财产品:收益走低,信披不足
  那么,近期结构性理财产品又有哪些特征呢?
  所谓结构性理财产品,是指理财产品的投资对象由固定收益类产品和期权为主的金融衍生产品组成。到期收益率分两部分:一是投资债券等低风险产品获得的稳健收益,二是投资汇率、商品(黄金等)、股票、基金等获得的收益。
  而纵观近期结构性理财产品的表现,收益走低与信息披露不足让其看起来愈发“鸡肋”了。记者查询发现,昨日广州地区在售的理财产品中,广发银行的一款结构性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达到了7.5%,挂钩标的为沪深300指数。
  不过与去年相比,7.5%的收益率和动辄10%以上的预期收益率相去甚远。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平均实际收益率甚至还没有非结构性产品高,今年前3个月到期的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平均实际收益率为4.82%,非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平均实际收益率为5.15%。
  在预期收益率走低的同时,结构性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程度也颇为堪忧。据统计,今年一季度共有564款结构性理财产品到期,仅199款披露了到期实际收益率,占比35.28%,远低于非结构性理财产品72%的到期收益披露率。这也就使得普通投资者难以充分了解这类产品的信息,从而做出正确的投资决断。而从普益财富统计数据来看,今年3月分公布了到期收益率的产品中,有7款未实现预期最高收益率,它们大多为结构性理财产品。
  如何选择:懂收益结构,熟挂钩标的
  结构性理财产品是否真的是“生人勿近”呢?国际注册财务策划师徐正国对记者表示,对于此类高收益的结构性理财产品来说,普通投资者应谨慎对待,不要单纯地被其高收益率所吸引,而要仔细了解此类产品的挂钩标的、收益计算方法等,在必要时应询问专业人士,一定要在充分了解产品的基础上再购买,不要盲目听从理财经理的建议。
  殷燕敏也认为,高收益背后必定对应的是高风险,因此对于没有结构性理财产品投资经验的投资者而言,应尽量回避该类理财产品。而具备投资经验的投资者在选择结构性理财产品时,有几个事项应当注意。
  首先,最好选择挂钩标的是自己所熟悉的投资品种。这样,投资者自身对该投资品种的走势具有一定判断,再结合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计算方法,分析产品获得预期高收益的概率是否较大,再做投资决策。
  其次,要看清保本比例。尽管目前结构性理财产品多为保本型,但并不一定是100%保本,因此投资者要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如保本比例为90%的,则意味着可能出现10%的亏损。
  最后,要分散投资。结构性理财产品达到预期最高收益率的概率相对较低,投资者在购买时最好是作为资产配置的一部分,而不应如上述的苗先生那样将所有投资资金都砸在一款产品上。
  缘何亏损:遭遇销售误导,忽视风险
  诸如苗先生这样的情况近年来屡有发生。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普通投资者在投资结构性理财产品时屡屡碰壁呢?
  就苗先生的情况而言,他所购买的“步步稳”系列理财产品为部分保本的结构性理财产品,挂钩标的主要以基金、股票为主,多数产品投资期限在一年左右,收益类型为保本浮动收益。但是,保本比例为90%,就表明最坏的情况下产品可能会亏损10%的本金。由于该银行并不公开披露其理财产品的到期收益信息,因此,该产品的实际收益情况目前没有任何统计数据。而从苗先生的遭遇来看,他不幸遇到了这类最坏的情况,导致其损失了约41万元的巨额资金。
  在分析师殷燕敏看来,理财产品的销售误导现象一直是客户投诉的重灾区。她认为,或许银行在销售过程中确实存在误导,但对于消费者苗先生而言,在产品选择时自己没有充分认清产品风险,存在赚取超高收益的侥幸心理,而导致巨亏。
  结构性
  理财产品案例:
  招商银行(600036,股吧)的“焦点联动系列之股票指数表现联动(沪深300期末看涨连续型带触碰条款)”产品,投资期限为90天,挂钩标的为沪深300指数,预期最高收益率为12%。
  若挂钩指数在投资期内曾经达到期初价格的112%,则产品到期收益率等于固定收益率与浮动收益率之和,即5%+7%=12%。否则,到期收益率为5%。
  而从该产品的实际情况来看,挂钩指数期初价格为2278,其在投资期内表现为振荡下跌走势,未曾上涨至期初价格的112%,因此产品到期收益率等于固定收益率与浮动收益率之和。同时,因期末价格下跌至2138,故浮动收益率为0,产品到期收益率为5.00%,仅获得预期最低收益率。
 
分享与收藏:  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
 
推荐图文
赞助商链接
推荐资讯
赞助商链接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