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简介
胶泥由水型饱和基改性树脂、助剂和硬质填料精配而成。具有微膨胀、强度高、韧性好、耐腐蚀以及与各种介质基层的粘结力好等特点,并可用于潮湿基层。
在研制玻璃纤维增强造纸污泥纤维板的基础上,分析了偶联剂施加量和玻璃纤维长度对该板材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这种板材的复合机理.结果表明:随着偶联剂施加量的增大,玻璃纤维长度的增加,玻璃纤维增强造纸污泥纤维板的各项性能均有所提高,当玻璃纤维长度为4cm,偶联剂施加量≥0.5%(质量分数)时,其各项力学性能均可达到家标准.红外光谱分析发现,偶联剂可改善玻璃纤维表面极性,使其与酚醛树脂胶形成共价连接.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偶联剂能增加玻璃纤维表面粗糙度,这可进一步改善玻璃纤维表面的润湿性,有利于胶合.
产品特点
1、常温施工:常温条件下各组分材料、施工及混凝土基面均不需要加热,易于施工操作。
2、韧性良好:具有良好的韧性和抗冲击性能,能够抵抗外力引起的变形,降低体系产生的内应力,提高材料的适应性能。
3、与混凝土的匹配性:具有良好的抗老化和抗碳化性能,涂层能与混凝土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实现同步变形,避免了因两种材料的胀缩性能差异太大而使界面应力过大,造成涂层脱空、开裂。
4、能够适用于干燥面、潮湿面、低温环境以及抗推移质等不同条件下的施工需要。
5、粘结力强:本品对混凝土、大理石、玻化砖、玻璃、钢板以及各种光滑基层具有良好的粘结性能,且具有防水、抗渗、耐酸碱性能。
根据建筑复合型外墙在室外气象参数周期性变化的边界条件,建立了复合墙体内表面温度在一维非稳态导热控制方程作用下的计算模型,结合夏热冬暖地区复合墙体的结构特点及该地区的夏季气象参数,分析了不同朝向复合墙体随室外气象参数变化的内表面温度响应特性及变化规律,为复合型墙体在隔热和室内舒适性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

产品用途
1、用于水工建筑物过流面的抗冲磨损、抗气蚀与抗冻融保护,以及破坏后的修复。
2、用于混凝土建筑物的缺陷修补以及补强与加固处理。
产品新闻:吉林风电基础C100灌浆料(质量保证)以平衡放湿量、放湿效率和调湿稳定性来评价竹炭调湿性能,研究了炭化温度、升温速率以及保温时间这3个炭化工艺参数与竹炭调湿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较低的炭化温度和较长的保温时间有利于竹炭平衡放湿量的提升,在较低的升温速率下竹炭的平衡放湿量较高;炭化工艺参数对竹炭的放湿效率影响不大;在升温速率低、保温时间短的情况下竹炭的调湿稳定性更好.

施工工艺
基面处理:
对混凝土基础表面进行处理,清除基面上的皮、水泥净浆表层或松动颗粒等使其露出坚实基层,并清除表面沙粒、粉尘、油脂等。
二、材料配制:
1、检查产品外包装,规格、型号、生产日期,确保产品在厂规定的保质期内。
2、打开包装桶盖,检查内装A料、B料、C料均无破损、漏洒、受潮结块现象,每桶中的装配比例为A料:B料:C料=1:3:16。
3、搅拌配料时,先将A料和B料按照1:3的比例倒入桶中搅拌混合均匀,然后边搅拌边缓慢加入C料,直至搅拌成均匀的胶泥状。
三、施工说明:
1、根据工程施工要求,用抹将配制好的胶泥涂抹在被修补部位,涂抹时要边压实边抹光,完工3~14天后即可投入使用。
2、参考用量约为2000kg/m3。
以相变材料十八烷(ODE)为芯材,以壳聚糖(CTS)接枝丙烯酸(MMA)构成外壳,以引发剂作用下苯(St)在外壳内生成的聚合物构成内壳,形成双壳微纳.采用差示扫描量热试验和等温、放湿试验分别测试双壳微纳的储热性能和、放湿性能;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度分析仪和红外光谱仪对双壳微纳形貌、粒径以及微观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双壳微纳具有较好的储热性能和调湿性能.双壳微纳颗粒形貌完整度好,粒径在微纳米范围.双壳微纳组分中含有外壳接枝成分壳聚糖和丙烯酸.

注意事项
1、配制好的胶液应在45分钟内用完,严禁使用未拌合均匀或已处于初凝状态的胶泥。
2、A料和B料存放时间较长后会出现轻微分层现象,使用前应先摇匀方可使用。
设计并制作了一种双参数刻度模块,可以使用同一组模块对岩性密度石油测井仪进行光电收指数(Pe值)和密度两种参数的刻度校准。由于双参数人造石刻度模块可完成原需用光电收指数和密度两组模块完成的刻度工作,可使人造石刻度模块的数目减少一半,节约了建造成本和保存成本。通过制作小样、中样、大样确定了模块的制作工艺,成功制造出了致密、密度均匀、无开裂的大体积不饱和聚酯树脂模块,并使用特种天平对模块进行了密度定标,使其质量的测量精度达到了克。
包装储存
1、标准包装规格为:20±0.5公斤/桶,不燃、不爆,可按般货物运输。
2、本品宜储存在干燥、阴凉处,储存期为6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