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简介
胶泥由水型饱和基改性树脂、助剂和硬质填料精配而成。具有微膨胀、强度高、韧性好、耐腐蚀以及与各种介质基层的粘结力好等特点,并可用于潮湿基层。
为探索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四点弯曲载荷作用下分层演变行为及分层缺陷对复合材料承受负荷能力和服役期限的影响,经过设置相异位置的人为分层缺陷,在试验机上对试样实施四点弯曲试验,由声发射记录全过程,并通过试样的撞击累积-时间-幅度历程图、载荷-时间-相对能量历程图、声发射撞击信号图等判断复合材料分层损伤的破坏程度。结果表明,接近试件表面的分层缺陷加快了材料破坏扩展进程,分层缺陷所在的位置很大程度地改变了复合材料的弯曲性能,分层缺陷越靠近试件表面,对试件损害力度越大,试件服役能力越差。
产品特点
1、常温施工:常温条件下各组分材料、施工及混凝土基面均不需要加热,易于施工操作。
2、韧性良好:具有良好的韧性和抗冲击性能,能够抵抗外力引起的变形,降低体系产生的内应力,提高材料的适应性能。
3、与混凝土的匹配性:具有良好的抗老化和抗碳化性能,涂层能与混凝土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实现同步变形,避免了因两种材料的胀缩性能差异太大而使界面应力过大,造成涂层脱空、开裂。
4、能够适用于干燥面、潮湿面、低温环境以及抗推移质等不同条件下的施工需要。
5、粘结力强:本品对混凝土、大理石、玻化砖、玻璃、钢板以及各种光滑基层具有良好的粘结性能,且具有防水、抗渗、耐酸碱性能。
针对沥青胶砂的蠕变特性,提出了改进分数阶导数幂函数经验蠕变本构模型,然后分别对不同应力水平下沥青砂的蠕变恢复试验结果和不同温度下沥青玛蹄脂的蠕变试验结果进行拟合分析,确定了相关的模型参数,分析了模型参数的物理意义及其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沥青胶砂高温性能评价指标.结果表明:改进分数阶导数幂函数经验蠕变本构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沥青胶砂的蠕变特性,并能够反映温度对其蠕变变形的影响,具有较为广泛的适用性.

产品用途
1、用于水工建筑物过流面的抗冲磨损、抗气蚀与抗冻融保护,以及破坏后的修复。
2、用于混凝土建筑物的缺陷修补以及补强与加固处理。
行业新闻:七台河机场跑道高强快速修补砂浆(施工指导)采用水平极化方式,在微波暗室中对试样进行了雷达散射截面(RCS)测试.结果表明:在8~18 GHz频率范围内,集料类型对电磁波反射率几乎无影响,多孔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波性能,其电磁波反射率小于-10 dB的波带宽度达到10 GHz,且平均反射率小于-20 dB;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孔隙率和集料粒径可改善多孔混凝土表面阻抗和自由阻抗的匹配性,降低电磁波的反射率.

施工工艺
基面处理:
对混凝土基础表面进行处理,清除基面上的皮、水泥净浆表层或松动颗粒等使其露出坚实基层,并清除表面沙粒、粉尘、油脂等。
二、材料配制:
1、检查产品外包装,规格、型号、生产日期,确保产品在厂规定的保质期内。
2、打开包装桶盖,检查内装A料、B料、C料均无破损、漏洒、受潮结块现象,每桶中的装配比例为A料:B料:C料=1:3:16。
3、搅拌配料时,先将A料和B料按照1:3的比例倒入桶中搅拌混合均匀,然后边搅拌边缓慢加入C料,直至搅拌成均匀的胶泥状。
三、施工说明:
1、根据工程施工要求,用抹将配制好的胶泥涂抹在被修补部位,涂抹时要边压实边抹光,完工3~14天后即可投入使用。
2、参考用量约为2000kg/m3。
从多尺度综合研究了纳米SiO2对混凝土界面过渡区早期力学性能的影响.在宏观尺度上,主要测试了纳米改性混凝土的性模量及抗压、抗折强度,在微观尺度上,采用纳米压痕对其界面过渡区进行了压痕模量及其频数分布分析.结果表明:掺入纳米SiO2后,无论水泥石还是混凝土,其早期强度及性模量均有所提高,且混凝土强度的提高尤为明显;纳米改性混凝土界面区的孔隙和缺陷显著减少,且形成了更高密度的C-S-H凝胶相,使其压痕模量与水泥石的压痕模量接近.

注意事项
1、配制好的胶液应在45分钟内用完,严禁使用未拌合均匀或已处于初凝状态的胶泥。
2、A料和B料存放时间较长后会出现轻微分层现象,使用前应先摇匀方可使用。
以附-凝聚理论为基础,利用氮附法(BET)对早期磷铝酸盐水泥(PAC)浆体的孔结构进行了测试研究,通过不同水灰比、不同龄期硬化PAC浆体的等温附曲线及附回线的线型,分析了其氮附特点,并根据孔比表面积和孔分布等孔结构参数,对其早期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
包装储存
1、标准包装规格为:20±0.5公斤/桶,不燃、不爆,可按般货物运输。
2、本品宜储存在干燥、阴凉处,储存期为6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