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生物燃料欢迎致电咨询武邑厂家欢迎您正是由于秸秆综合处理成本较高、收益受限,纯粹的市场化模式相对较少,对政府补贴的依赖程度较大。采访中,依兰县利民秸秆回收有限公司负责人苏尧就表示,企业享受每吨100元的秸秆处理补贴,如果没有补贴,企业效益会下降一半,肯定不能做得太大。
对此,山东鸿方能源有限公司一些基层干部认为, 截至12月10日,*ST凯迪逾期生物质共计93.84亿元,最近一期经审计的公司净资产为106.33亿元,逾期生物质占比达88.25%。目前,*ST凯迪名下共有五只债券发生实质违约,违约债券余额34.37亿元,分别是“11凯迪MTN1”、“16凯迪02”、“16凯迪01”、“11凯迪债”“16凯迪03”。通过补贴带动秸秆综合利用,是目前秸秆综合处理中的重要模式,但同时也容易让一些主体产生“有补贴就上,没补贴就撤”的短期行为,需要在市场化与政府补贴之间找好“平衡点”。
山东鸿方能源有限公司始建于2013年,公司现有资产3200万元,固定资产2000多万元,年生产量十万余吨,因此农林废弃物资源丰富--这正是生物质燃料的原料,公司充分利用了这些优势,致力于生产:纯松木生物质颗粒、樟子松生物质颗粒、红木生物质颗粒、杂木生物质颗粒、木质生物质压块等各种生物质燃料,争取成为规模化生产生物质燃料行业的楷模。
构建多赢局面
有关人士认为, 德国不仅是工业大国,农业方面也非常发达。柏林工业大学教授CorneliaWeltzien谈到:“中德两国面临的挑战是相似的,一方面要保证农业发展,提供充足、健康和高质的食物,另一方面我们急需确保自然资源的恢复和利用效率问题,以应对气候变化。”2018年中德合作最重要的一个议题就是“环境友好型”,如何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确保资源不退化?如何推动农业和生物质资源的良好发展?这都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从长远看,秸秆综合处理要以政府引导为组织手段,以行之有效的市场化商业模式为基础,以科学有效的利用技术为支持,构建一套运行有序、完善的秸秆综合利用体系,促进政府、农业经营主体、市场主体“多赢”局面的形成。
一是保持政策支持力度。 徐铁华告诉记者,生物质固化燃料可供工业和民用锅炉进行低碳、低硫燃烧,主要用于蔬菜大棚、猪舍鸡棚、蘑菇种植大棚以及工业小区、村镇供热,节能减排且成本较低,其生产成本仅为天然气的60%,燃烧后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接近零,氮氧化物排放量为150毫克/立方米,低于本市排放标准。“我们这个基地目前年产3万吨优质生物质固化燃料,因其价格低,无污染,很受从事种养业农民的欢迎,产品供不应求。”徐铁华说。基层干群认为,应采取疏堵结合等方式,加大有关政策支持力度,采取多元化补贴方式、引进社会资本力量、探索秸秆综合处理机械区域协调制度等方式,帮助秸秆处理度过“过渡期”。
山东鸿方能源有限公司尤其是对于部分企业过于依赖政府补贴问题, 北京市政府参事王维平强调:“京津冀废弃油脂、生物柴油行业应借助现有资源,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通过设立产业联盟和产业基金,建设上下游企业产业链,整合行业资源,推动相关政策落地,地沟油循环利用的愿景就有可能实现。”可采取以奖代补、税收减免等方式,促进优质秸秆综合处理企业和项目良性发展,避免项目盲目上马。
二是及时疏通市场主体的“瓶颈”。采访中,有关人士向本刊记者建议,可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渠道,有针对性地引进社会资本力量, 惠民推动。大力推广秸秆全量(半量)还田,建立秸秆机械还田示范方17个,九台区财政给予补贴。购买秸秆还田机械的,根据规定给予政策性补贴。重点推广生物质锅炉,替代燃煤小锅炉,每蒸吨奖补2万元。新培育秸秆综合利用企业11个,秸秆专业合作社21个,秸秆收购经纪人680人。推广秸秆养畜360万头、养禽1150万只,人均增收4150元。培育秸秆编织专业村45个、专业大户720个,人均增收2150元。帮助有潜力的企业及项目融资。同时加大对秸秆综合利用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在项目立项、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促进通过科技手段产生有竞争力的项目。
三是统筹利用好机械力量。 另一个可能进一步影响FIT生物质项目开发的最后期限是,在2018年4月1日前获得批准的项目,必须在获得FIT认证后两年内订购设备。只有一小部分锅炉制造商——大约四到五家——能够提供必要的设备,这将限制在截止日期前获得订单的项目数量。因此,我们预计将取消更多的FIT生物质能力。这种可能性已导致一些行业代表警告称,锅炉制造能力可能对实现该国2030年生物质能目标构成风险。对于部分地区机械力量相对不足,在适度加大机械补贴力度的同时,可探索秸秆综合处理机械区域协调制度,加强垦区和地方县市之间秸秆处理机械的跨区域流动。同时以适度规模化经营为抓手,整合机械力量资源。
四是因地制宜制定秸秆综合利用方案。 玉米秸秆打包膨化发酵饲料(肥料)模式,依托庆安县洪光农机合作社,利用现有机械,对田间秸秆进行打包回收,通过秸秆生物发酵饲料技术和秸秆生产生物有机肥技术,年可生产饲料1万吨、有机肥1.5万吨;依托鸿昇牧业、永发养牛合作社等畜牧养殖主体,通过青黄贮、氨化、盐化等手段;采取秸秆发酵技术,利用秸秆生产专用饲料;通过招商引资,与通辽一家饲料企业对接,拟在主要7个玉米种植面积较大乡镇建立秸秆收储点,每个收储点计划收储秸秆2000吨。通过饲料化,全年利用秸秆8万吨左右,占可利用量的8%,形成农业循环发展新模式。在目前已经采取系列措施的基础上,将确有秸秆处理难度的地区划为综合处理“缓冲区”。可将实在无法处理的秸秆集中放到村屯指定地区,防止出现因秸秆无法处理影响春耕生产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