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免费发布信息网站
贸易服务免费平台
 
 
当前位置: 贸易谷 » 资讯 » 电子商务 » “染色瓜子”再次点中食品监管软肋

“染色瓜子”再次点中食品监管软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2-22 23:08  来源:贸易谷  作者:贸易谷络  浏览次数:170

    茶瓜子跟茶叶完全“不沾边”、工业滑石粉让瓜子外表光鲜亮丽……上视新闻“七分之一”栏目播出的调查报道,让人看了触目惊心。该新闻在微博上引发疯狂转发,网友们纷纷惊呼“这下你还敢吃瓜子吗?”而上海市质监局也对市内所有炒货生产企业进行了地毯似“搜索检查”,全部抽样检测结果将及时公布。(2月20日《扬子晚报》)

    毫无疑问,“染色瓜子”再次点中了食品监管的软肋。这是因为,媒体再一次跑在了监管前面,近年来,媒体几乎在每一起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中都扮演着“先行者”角色,而我们的食品安全似乎也逃不过“媒体报道揭露—监管调查—再次出事”的怪圈。历经千锤百炼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何以总是不敌媒体的“火眼金睛”?

    问题显然出在监管本身。一者,对于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我们采取的是“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模式,这种模式往往涉及药监、质监、卫生、工商等多个部门,但由于各部门之间权责不清,管与不管常常存在很大的选择性,如果监管能够获利,比如政绩或经济利益,各部门就会抢着监管,一旦无利就会导致监管重复或监管盲区并存。

    二者,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缺乏必要的责任心和驱动力,有时候“跑不跑一个样”。比如,每当媒体曝光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并引发众怒,监管部门总能迅速扮演“救火队员”角色,又是调查又是对违法企业进行处罚,而监管者自身鲜有因失职失察得到责任追究,只要自己不受问题食品药品之害,哪还管得消费者健康是否受损?

    就“染色瓜子”而言,质检部门其实并非不知情。可问题是,质检部门检查的都是QS产品,即南京本地正规企业的产品,至于那些遍布街头巷尾的小摊贩尤其是流动摊贩的瓜子则几乎熟视无睹,而其理由则是前者检测容易,后者检查难度非常大。理虽如此,但于食品安全和消费者健康而言,质检部门岂能“挑肥拣瘦”?

    监管部门不仅不能因为监管难度大而无视盲区的存在,放任问题食品对消费者健康乃至生命的侵害,反而应该想尽办法有效地加强监管,堵上监管盲区。“染色瓜子”再次点中食品监管软肋,也给我们提出了加强监管的新课题,我们亟需尽快厘清权责、完善问责,治理失灵失效的监管机制,别再让媒体跑在监管前面了。

分享与收藏:  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
 
推荐图文
赞助商链接
推荐资讯
赞助商链接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