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免费发布信息网站
贸易服务免费平台
 
 
当前位置: 贸易谷 » 资讯 » 经济纵览 » 环评不能任性 两年内必须脱掉“红顶”

环评不能任性 两年内必须脱掉“红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3-26 08:53  来源:中金在线  浏览次数:14
 昨日(3月25日),也就是中央第三巡视组向环保部反馈专项巡视情况一个半月后,环保部正式公布《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脱钩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
环保部要求,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将分三批,在2016年底前全部脱钩或退出建设项目环评技术服务市场,环保部直属单位的8家机构今年率先完成。
这也意味着,多年来在环评问题上一直存在的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红顶中介”问题,将从制度上得到根治;环评机构将不能借“红顶”任性。
环保部环境影响评价司巡视员牟广丰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红顶中介”是历史旧体制遗留问题,环评机构应该是独立的第三方,绝不能依附权力,解决的关键在于改革。
环保部通牒:“红顶中介”两年内退出
环境影响评价,简称“环评”,是项目建设前进行的、对于项目建成后环境影响程度的预先估计。作为环境保护的第一道闸门,其意义不言而喻。但是,由于大量具有政府背景的环评机构存在,使得一些环评报告成为企业建设项目的“买路条”。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原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专家组成员赵章元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中国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尖锐,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其根源问题就是在环评环节放过去了一大批污染企业。”
根据环保部此前的统计,全国环评机构一共有1162家,其中挂靠在各级环保系统下的就超过300家。这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模式,使得环评市场出现了大量的权力寻租空间。
2015年2月9日,中央第三巡视组向环保部反馈专项巡视情况时明确指出,环评技术服务市场“红顶中介”现象突出,容易产生利益冲突和不当利益输送;环评机构资质审批存在“花钱办证”现象,后续监管不到位。
一时间,环评机构成为社会热议的对象。今年3月7日,履新不久的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在全国人大记者会上表示:“环保部直属事业单位的8家环评机构,今年率先全部从环保部脱离,其他地方的分批分期也要全部脱离,逾期不脱离的,一律取消环评资质。”
此次《方案》的出台兑现了上述承诺,并明确了脱钩的具体时间表: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分三批,在2016年底全部脱钩或退出建设项目环评技术服务市场, 环保部直属单位的8家今年率先完成;西部省级及中、东部地区各级环保部门所属的环评机构明年6月底前完成;西部地区市县级环评机构明显偏少、偏弱,列为最 后一批完成。“环评技术服务业必须破除行政背景,成为真正的市场行为,才能健康发展。”环保部环境影响评价司司长程立峰说。
脱钩后从事环评工作需辞公职
对于脱钩的具体完成形式,环保部提出了较为详细的要求。《方案》要求,全国环保系统具有环评资质的直属单位,可以通过依法将建设项目环评业务整体划归环 保系统以外的其他企业,或者由单位职工以自然人出资成立的企业,或者退出建设项目环评业务等形式彻底脱钩;全国环保系统所属的企业性质环评机构,可以依法 通过撤回股份、转让股份或者划转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退出建设项目环评业务等形式彻底脱钩。
同时,《方案》强调,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 脱钩后,直属单位及其所属企业的在编和聘用人员,一律不得作为环评专职技术人员参与建设项目环评技术服务工作,不得在环评机构参股。原环评专职技术人员愿 意继续专职从事建设项目环评技术服务工作的,必须与直属单位及其所属企业解除人事劳动关系。
实际上,上述要求是环保部对脱钩人员安置问题进行规范,也是环保部重申对“挂靠”问题坚决清理的态度。
事实上在今年3月6日,环保部就处理了一批“挂靠”机构和人员。当日环保部发布通报,对存在各类问题的63家建设项目环评机构和22名环评工程师分别作出了取消资质、缩减评价范围、限期整改、通报批评等相应处理。              
分享与收藏:  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
 
推荐图文
赞助商链接
推荐资讯
赞助商链接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