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反应冷淡

随着阿里贷、拍拍贷、宜信等互联网借贷平台逐渐趋于成熟,蓬勃发展的互联网金融“搅动”着传统金融格局。据统计,目前互联网贷款规模已达每年上亿元。
相关数据显示,小微企业数量占我国企业总数90%以上,创造了80%的就业岗位和50%的税收,在解决就业、增加收入、经济结构调整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融资难”一直是困扰小微企业发展的一个难题。一边是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蓬勃发展,一边却是“融资难”的小微企业反应冷淡。
针对小微企业冷对互联网金融的情况,相关专家认为,完善通用征信体系,建立更有针对性的监管体系势在必行。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产业战略一组首席研究员、新加坡国立大学金融学博士文华认为,当前市场很少从需求方角度出发,针对不同企业群体开发出适合各自特点的融资产品。
针对客户信息泄露的问题,同生辉建议,网贷平台自身一方面要加强对人员的管理,另一方面要对贷款企业信息的分级管理。“例如对于企业的商业流水和营业执照信息,应赋予前者更高的密级,需要更高的权限才能查询,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信息泄露的风险。”
“从根本上讲,想要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需要建立起一套更有针对性的监管体系。”同生辉表示,目前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是同一套监管体系,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以及问题的逐渐显现,这一局面应该有所改变。
互联网金融纳入监管体系
经过多次密集调研之后,央行开始间接将互联网金融纳入监管体系。
12月3日,支付清算协会的互联网金融专业委员会成立,75家互联网金融机构审议并通过了《互联网金融专业委员会章程》、《互联网金融自律公约》,中国平安集团董事长兼CEO马明哲当选为委员会主任。
12月4日,央行旗下支付清算协会组织的“互联网金融论坛”召开,银行、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P2P、众筹等互联网金融企业齐聚一堂,探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互联网金融专业委员会将扮演沟通、协调、服务、自律等职能,搭建一个互联网金融监管和学界沟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