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免费发布信息网站
贸易服务免费平台
 
 
当前位置: 贸易谷 » 资讯 » 行业资讯 » 信托业的未来并不迷惘

信托业的未来并不迷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3-26 10:18  浏览次数:22
  站在10万亿资产规模之上,信托业的压力扑面而来。
  在规模增速上,自2013年起,信托业规模增速明显放缓。根据信托业协会统计数据,2013年我国信托业资产总规模创历史新高,达10.91万亿元,同比增长46%。但增速较上年的55.27%放缓近一成,结束了自2009年以来连续4年超过50%的同比增长率。
  竞争对手在增加,券商、基金子公司、保险等机构开始抢占信托传统业务。由于竞争对手的加入,去年信托报酬率降幅超过20%,这也使信托业利润增长远逊于规模增长。
  信托对融资类业务的依赖仍然存在。截至2013年三季度,融资类、投资类、事务管理类信托余额分别为48782亿元、33102亿元、19431亿元,分别占信托资产总规模的48.15%、32.67%、19.18%。随之而来的信托兑付风险更像一把利剑,高悬在各个信托公司头顶。
  中信证券研究部统计显示,预计今年将有7966只集合信托产品到期,规模合计9071亿元,信托需兑付的本息将近1万亿元。
  兑付风险已在部分信托公司显现,例如2014年中诚信托30亿元矿产信托最后得以解决,但公司若要为该信托计划垫付自有资金,势必影响2014年盈利;而陕国投由于用自有资金对河南裕丰贷款项目进行刚性兑付,减值损失高达1.24亿元,导致其去年三季度的净利润同比下降近五成。
  列举了上述信托业发展的挑战后,我们再看看有哪些对应的机会和空间。
  首先,在规模上,从长期来看,信托业10万亿的资产规模可能远不是顶部。在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体系里,信托与银行、证券、保险并称为现代金融业的四大支柱。信托业的发展空间,最终还是取决于理财市场的需求。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已处于全球第二,去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7万亿元;我国个人可投资资产超过600万元人民币的高净值人士,到2015年末将达到约200万人,总资产约70万亿元,成为亚洲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在岸财富管理市场。这一切都说明,社会对于信托产品的巨大需求还远未被满足。
  其次,从前年开始,“泛资产管理”的概念被频频提及,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都出台了很多针对资产管理市场的新政,鼓励券商、基金子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进入资管市场。尽管业务被分流成为必然,但信托一家独大的情景依然会维持。从历史发展来看,我国信托业历经几十年治理整合,现有60多家公司在风险控制、市场开拓、客户开发等方面的积累和能力是其他金融机构短期内很难追赶的。举例来说,基金子公司虽然在市场上很活跃,但其数千万或1亿元的资本金实力决定了其并不具备多少风险承受能力,大多只能做些通道类业务,更缺乏在项目风险研判和项目后期风险管理方面的人才储备。
  第三,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融资类业务的利润空间将逐步收窄,但这并不是坏事。从国外经验看,信托起源于遗产传承等事务管理类业务,未来投资类、事务管理类等更能体现信托制度优势的理财类信托发展空间同样值得期待。
  最后,信托的刚性兑付是一把双刃剑,过去信托业的快速发展有部分原因是因此而来,但同样,刚性兑付也限制了信托行业的信用意识、品牌建设和差异化发展。笔者认为,刚性兑付只是一个历史现象,不可能长期维系,如果有序、局部地打破刚性兑付,对于信托业的发展利大于弊。实际上,由于信托项目抵押率普遍在50%以下,且以土地和房产为主,加之大部分项目回避了三线地区,并不存在整体的系统性风险。
  因此,信托业的未来并不迷惘。
分享与收藏:  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
 
推荐图文
赞助商链接
推荐资讯
赞助商链接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