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免费发布信息网站
贸易服务免费平台
 
 
当前位置: 贸易谷 » 资讯 » 创业投资 » 保本保息理财产品或将逐渐隐退

保本保息理财产品或将逐渐隐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7-30 08:37  来源:和讯网  浏览次数:17
   7月迎来了炎炎夏日,迎来了学生最happy的暑假,也迎来了让家长头疼的暑期生活安排。也许家长正积极安排一个暑假旅行,也许您在安排孩子暑期的各种培训,那么您有否想过,安排孩子一次提高理财意识,增加财商的学习机会呢?
    作为家长尝试让孩子进行自我财富管理,方法得当,不失为一种提高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好点子。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呢?
    第一,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可以告诉这笔资金托管给孩子的时间,最后用途,接受的最大损失程度。同时,和孩子沟通,了解他对理财的认识,从而在思想上进行矫正引导。
    第二,在第一步的基础上,介绍给孩子一些理财产品,并拿几款产品作详细说明,让孩子对于市面上的产品有大概的感性了解,继而,引导孩子进一步了解产品详情,学会关心重要财经及理财资讯。
    第三,授权孩子一定额度的资金,沟通资金的使用期限,并约定定期检查管理的收支情况。
    第四,定期与孩子沟通理财心得,归纳总结。
    之前,也许对孩子的财商培养都相对忽视,其实,财商培养也是  大多数普通投资者都会有这样的认知,银行理财产品没有风险,是现下最安全的投资方式。于是很多市民,特别是中老年投资者都将其作为投资首选,然而这种理念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任何投资都是存在风险的,这是一个投资者应有的最基本的认识。特别是在经济形势持续下行的当下,市场上已经有多款理财产品出现了兑付风险。近日,银监会针对理财产品下发了“35号文”,从误导销售、信息披露不充分、理财资金与银行自营资金没有完全分离等问题上,对银行念起了紧箍咒。记者在走访多家银行网点发现,保本保息的理财产品逐渐“隐退”理财江湖。
    银行理财不是“保险箱”
    与买基金、信托不同,大多数投资者认为,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是安全的,没有兑付风险。但在银行理财规模不断膨胀的背后,是银行利用资金池的“长袖善舞”,累积理财产品风险的同时也透支着银行的信用。
    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与规模快速增长已经成为一个市场“共识”。随着居民理财需求的不断增长,银行理财产品便成为投资者,尤其是风险规避型投资者的首选。然而很多老百姓看不到的是,理财产品到期收益“不达标”时有发生,它符合市场运作规律。银行理财产品并非存款,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但大部分投资者却误将银行理财产品看做是“保险箱”,认为其保本保收益,这其实是错误的观念。
    实际上,我国理财业务已经具备对金融市场的系统性影响。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5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存续理财产品50918款,涉及金额13.97万亿元。而2013年末,我国信托业全行业资产规模才10.91万亿元,我国保险业总资产8.29万亿元。截至2014年3月末,我国115家证券公司总资产2.27万亿元,资产管理业务规模6.06万亿元,都远低于银行理财业务的规模。
    对此,业内专家认为,银行为了维护自身信誉,必须刚性兑付,否则声誉受损,竞争力也会下降;银行理财规模突破13万亿元,刚性兑付的号召力“功不可没”;刚性兑付也造成理财产品跟存款实际上没区别,这样的“幻觉”让投资者忽视了风险。
    而所谓“刚性兑付”,是指理财产品到期后,无论投资标的发生什么风险,发行机构都必须偿还投资者的本金和收益。换言之,在刚性兑付情况下,银行理财产品就是“高收益、零风险”。那如果打破刚性兑付,是不是意味着银行“不用负责”了呢?
    35号文打破“刚性兑付”?
    多年来,银行理财一路高歌猛进,而今再次迎来了明确的监管政策。近日,银监会下发了《关于完善银行理财业务组织管理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发【2014】35号) (下称“35号文”),要求银行建立理财事业部制实现理财和其他业务隔离,对理财业务进行单独核算,并且这一事业部制改革将于今年9月底前完成。 除此之外,银监会还在理财产品销售方面,要求银行严格区分一般个人客户、高资产净值客户和私人银行客户,并提出“不得提供含有刚性兑付内容的理财产品介绍”的要求。
    根据35号文,此次银监会从五个方面规定银行理财业务与其他业务资金进行风险隔离,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限制了理财产品与信贷资金的对接,即要求“银行理财资金来源独立于银行信贷,本行信贷资金不得为本行理财产品提供融资和担保”。而在销售方面,银监会也对银行做出了相应规范,这对银行调整现有的理财产品发售将产生影响。35号文提出,“不得提供含有刚性兑付内容的理财产品介绍”,有市场人士猜测,这意味着保本保息理财可能不得不从此退出江湖。
    同时,35号文还提出“银行开展理财业务销售活动应按照风险匹配的原则,严格区分一般个人客户、高资产净值客户和私人银行客户,进行理财产品销售的分类管理”。具体而言,对于一般个人客户,银行只能向其提供货币市场和固定收益类等低风险、收益稳健的理财产品等。业内专家认为,这并不意味着对一般个人客户只能提供货币市场和固定收益类产品,针对一般客户的产品关键还是要符合“低风险、收益稳健”的要求。由此,高净值客户和私人银行客户将有更多的产品营销和竞争空间。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这一系列监管措施都将促使理财市场格局的改变,银行理财产品盈利模式将不局限于赚利差,而将更注重产品多元化和争抢高净值客户群,而在这一竞争过程中,中小银行会面临更多挑战。
    风向导致市场变革
    不过,记者发现,在35号文下发之后,理财市场根据监管风向确实做出了一系列调整。以往“百分之百”兑付的宣传销声匿迹。但业内人士指出,其实,银行也就是将“刚性兑付”换了个说法而已,只是这样的承诺并未写入合同。理财产品销售人员现在并不会说“保本保息”,但却表示历史上该产品都能兑付,这也算是一种委婉的表达。
    而当被记者告知银行无需再保证刚性兑付后,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就谨慎起来了,理财达人朱女士就表示,这种变化会对自己产生影响,以后在选择理财产品的时候,可能就会更加谨慎,不像原来有承诺的时候那么放心了。“还是保本的要安全一些,以后我会关注一些保本的理财产品,对于不保本不保息的理财产品,是不会再购买了。”朱女士说道。
    对此,业内专家分析称,保本型理财产品大行其道的背后,折射出的是银行吸储的迫切。以前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不能算作存款纳入考核,而保本型理财产品本金存入银行,利息拿来投资,既能为银行创造理财产品销售的中间业务收入,也能吸收存款。对投资者而言,理财产品合同中承诺保本的同时,能获得可观收益。并且,有的保本型理财产品还可以支持开具存款证明,对家有留学生的家庭提升资金收益率很有效。
    有专家判断称,在现行存贷比考核机制下,顺应理财产品监管的要求,银行此类保本型理财产品会越来越多,甚至逐渐取代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唱主角的非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未来的银行理财,保本型理财产品和类似基金净值的份额化理财产品会是主流。
    政策背景
    
    近日,银监会下发了《关于完善银行理财业务组织管理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发【2014】35号) (下称“35号文”),要求银行建立理财事业部制实现理财和其他业务隔离,对理财业务进行单独核算,并且这一事业部制改革将于今年9月底前完成。 除此之外,银监会还在理财产品销售方面,要求银行严格区分一般个人客户、高资产净值客户和私人银行客户,并提出“不得提供含有刚性兑付内容的理财产品介绍”的要求。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尤其是当下社会的飞速发展,新生事物的日新月异,提前准备占领先机尤为重要。目前,作为风险较低,流动性较强的产品,如货币基金,其已经和日常生活越来越密切的联系起来,而且其收益率也较活期存款、定期存款有相当的优势。据相关数据统计,海富通货币基金A,其七日年化收益率今年以来维持在4%-5%之间,同时既支持普通赎回,又支持快速赎回,微信、淘宝都可以进行便捷操作。
分享与收藏:  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
 
推荐图文
赞助商链接
推荐资讯
赞助商链接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