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于估算系外行星质量的方法非常有限,比如视向速度法就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方法,但该方法只能用于发现一些质量较大的系外行星,体积较小的行星则无能为力,那么,假如我们的“第二地球”真的存在于这些无法观测的行星中,那将会是多么遗憾的损失。近日,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科学家发现,系外行星的光谱同样可以揭示其质量等信息。
据悉,由于行星引力的存在,在其围绕恒星公转时会对恒星产生十分微弱的影响,科学家可以根据摆动的程度来估算出系外行星的质量,这就是视向速度法,但大家会发现该方法存在一个观测下限:如果系外行星质量太小,对恒星产生的干扰不明显,那么科学家就无法发现系外行星的存在。
利用光谱的话,当系外行星过境时,科学家就可以收集到这颗系外行星的光谱信号,其中包含了行星大气成分、表面物质等信息,现在这个方法还可以用于计算系外行星的质量,反馈出关于系外行星的许多成长奥秘。科学家认为行星的质量可以影响这颗行星几乎所有的特征,比如板块构造、内部热液对流、磁场以及是否存在大气等,因此我们也可以通过对系外行星大气的分析反推出系外行星的质量,比如大气温度、密度等。
美国宇航局(NASA)未来数年内即将发射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就可以通过更加精确的方法来研究系外行星,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研究人员马克?斯温认为这项新的技术使得对系外行星的调查变得更加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