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免费发布信息网站
贸易服务免费平台
 
 
发布信息当前位置: 首页 » 供应 » 办公、文教 » 库存图书 » 供应晚清文化地图(1840至1911年的中国文化人书籍

供应晚清文化地图(1840至1911年的中国文化人书籍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规 格: 行业标准 
单 价: 面议 
起 订:  
供货总量: 99999
发货期限: 自买家付款之日起 3 天内发货
所在地: 上海
有效期至: 长期有效
更新日期: 2010-10-18 00:46
浏览次数: 4
询价
公司基本资料信息
 
 
 
【供应晚清文化地图(1840至1911年的中国文化人书籍】详细说明
基本信息书名:晚清文化地图(1840至1911年的中国文化人)作者:傅军龙 李柏田 竹天润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ISBN:780214065X页码:354页版次:1装帧:平装开本:16开出版日:2006年中文:原价:48.00元 内容简介晚清70年的中国文化思想界色彩纷呈又令人困惑倍生。当古老的东方文明遭遇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当日本迅即做出调正、由明治维新开始走上“和魂洋财”的现代化之路时,相比之下,大清帝国却显得那般笨拙和躁动……社会内部动荡不已、外部环境又如此险恶……内忧外患下的种种救世主张和“自强”实践,均一一失败。“富民强国”,几近成为中国人的梦魇……作者在大量占有史料的基础上,以人物为线索,对1840至1911年的中国思想进行了随笔式梳理,环人云亦云,力图客观、公正、真实地展现由传统向现代嬗变时期的文化人心态和人生轨迹……作者简介目录晚清文化地图——1840至1911年的中国文化人经世致用与文化启蒙引言晚清经世致用思潮的崛起与文化启蒙的先声——鸦片战争之交的文化思想界一事平生无犄龅,但开风气不为师——开启晚清思想启蒙先河的代表人物龚自珍(1792—1841)风发云逝、半生郁闷的人生/13日之将夕、悲风骤起的“衰世”挽歌/18龚氏思想源流的学理上探讨/21穷则思变、通经致用的思想启蒙/23乱弹:龚自珍的人生/26梦里疏草苍生泪,诗里莺花稗史情——开启晚清思想启蒙先河的代表人物魏源(1794一1857)今文经学的“健者”:变法,便民、利民/31幕僚和《皇朝经世文编》/35鸦片战争与《圣武记》/37《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39对欧美社会的初步认识:“巴厘满衙门”和弥利坚/43百年前的一桩学术公案/44“事功”与魏源的人生/46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通经致用思潮的实践家林则徐(1785—1850)时代思潮的有力推动者和实践者/50爱民勤政、廉洁自律的典范:“林公来。我生矣!”/53林则徐和鸦片战争/57结语:“君恩每饭总难忘”/61晚清文化地图——1840至1911年的中国文化人中卷·洋务运动与体用之争引言“中兴之治”的背后——甲午战争前的文化思想界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咸同“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1811一1872)“曾国藩热”的背后:我们向曾国藩学什么?/69是“曾剃头”、“刽子手”,还是清代咸同“中兴第一名臣”?/69汉奸、卖国贼,还是为国分忧的民族有识之士?/73曾国藩与洋务运动、格致之学、官派留学生/75曾氏思想的源流和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79“内圣外王”:立德、立行、立言/82曾氏的人格魅力/84万山不隔中秋月,千年复见黄河清——孤傲的“中兴名臣”左宗棠(1812—1885)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87“国士”、“楚材第一”、“绝世奇才”之誉/90“左帅”与“曾帅”的恩怨/93洋务运动的健将:致力于晚清海军建设/96收复新疆的前前后后:《中俄伊犁条约》/98“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101“尽吾力、食吾功”的人生旅程/104流传百代千年后,定识人间有此人——晚清第一位使臣郭嵩焘(1818—1891)鲜明的性格特点/109剿杀太平军的“幕后英雄”/111亲历第二次鸦片战争:理性反思/112苦差抑或肥缺:官场初次受挫/116宦海再度浮沉:身败名裂的先兆/118学者之本色:不成功的讲学/121晚清第一次使洋风波:一片诟骂声中的远行/122身败名裂:“断除仕宦,以求苟全”/126抑郁的晚景:身世苍茫成感喟,盛衰反复与谁论?/130郭氏的思想遗产/132结语:郭氏的悲剧人生/136千秋献策贾生推。要思竹帛有殊荣——是是非非的洋务运动主将李鸿章(1823—1901)千秋功罪,谁人评说?/139乃师曾氏之评:“少荃拼命做官”/139乱世中的雄起:文人李鸿章的蜕变/142以淮军登上晚清政治舞台/144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现代化问题/149金(县)旅(顺)之战、威海卫之战、辽东之战/163战争结局/165有关甲午战争的若干争论/167争论之一:翁同伦对海军经费不足负有多大责任?/167争论之二:慈禧将海军军费挪作修建颐和园究竟是多少?/168争论之三:李鸿章对慈禧挪用海军军费的态度如何?/169争论之四:甲午战争中方是否必败?/169争论之五:李鸿章对战败负有多大责任?/170争论之六:清廷以李鸿章为代表对诸如越南、朝鲜等“附属国”的态度是否正确?/170背负骂名的替罪羊:投置闲散?/171“结强援”与《中俄密约》的签订/173李鸿章的环球考察/174“李鸿章杂碎”/176“华尔遗产风波”/177非要过一把“国父”瘾/178不忘孝敬西太后/178执意索要“格兰特手杖”/178晚年李鸿章与《辛丑条约》/181盖棺论难定:说不尽的李鸿章/185新旧只今分半坐,庙堂端费斡旋功——洋务运动后期的健将张之洞(1837—1909、)少年才子:慈禧太后的“帘眷”/189,廉洁勤政的教育官员和《书目答问》著作权之争/191清流一党与“尸谏”风波/193抚晋:思想开始转变,热心洋务/196总督两广与中法战争/198督鄂十八年的洋务事业/199戊戌变法与《劝学篇》的问世/204“东南互保”与镇压自立军起事/206滑稽的“经济特科”与“梁头康尾”的背后/208“丁未政潮”与搭救袁世凯/211晚清文化地图——1840至1911年的中国文化人下卷·戊戌变法“不中不西”引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魅力——戊戌变法之际的文化思想界怀抱芳馨兰一握,纵横宙合雾千重——戊戌变法的领袖康有为(1858~1927)南海康氏的家世与“圣人为”的由来/225康氏师承与礼山草堂/228张氏棒喝与倾心西学/231西学+礼学=维新思维/233康氏“道术”:《康子内外篇》的真谛/236政治声誉鹊起:第一次上书/237转向今文经学与万木草堂/241近代最大的学术公案:《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242“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序曲/245持续不断的上书/247学会与报纸:百日维新的思想动员/248迷雾重重的百日维新/250翁同伦是否举荐过康有为?/251是维新变法的主帅,还是暴得大名?/251“围园杀后”密谋的真相/254由保皇会领袖到回天乏术/255日本:以帝师自居/255加拿大:“保皇会”与“起兵勤王”/256从“国民宪政会”到“帝国宪政会”/257辛亥以后:“虚君共和”与“十不忍”/259回天乏术:复辟与“天人之学”/260“提督楼”内的死亡之谜/263康氏人品:介于君子小人之间/268康氏私生活:理论与实际的脱节/269誓起民权移旧俗,更研哲理牖新知——晚清思想启蒙巨匠梁启超(1873—1929)童年:严格的家教与逼人的才气/273家乡外的世界:转向西学、投身万木草堂/277追随乃师。致力于思想启蒙/278戊戌变法中的梁启超/281流亡海外,思想上与乃师分道扬镳/282革命还是改良:与革命党人的大论战/285“流质善变”与真实的梁启超/288霜严露冷犹常事,劫火烧残草不肥——近代第一位侠义志士谭嗣同(1865—1898)家庭:谭大善人与“严母慈父”/293环境:在“宣南”过早触摸死亡……/295一场瘟疫,无法抚平的终生伤痛……/298仲兄嗣襄带给幼弟的影响/299剑与刀:侠士性格的养成与神州游/302谭氏的师友们/305《仁学》与谭氏思想的特色/307关于谭氏临终前的三则补白/309余语:侠义志士的另一面/312严复(1854—1921)近代文化思想界的巨人/315中日甲午战争与严氏的《辟韩》/318戊戌变法和严氏的译述《天演论》/320走向另一视阈的严氏/322思想巨人的矛盾人生/323争议之一:如何看待严复后期的历史污点?/323争议之二:如何看待“信、雅、达”的翻译原则与严复的译作?/325争议之三:严复是新权威主义还是自由主义在中国的最早代表人物?/326结语:思想巨人的遗憾/327临命须掺手。乾坤只两头——“有学问的革命家”章炳麟(1869—1936)深厚的家学渊源与师承名儒/329与康有为的异同:改良与革命/331《旭书》与“章氏学”/332剪除辫发与《谢本师》的近代影响/334“苏报案”与吴稚晖的笔墨官司/337国粹思潮与刘师培夫妇的恩怨/341辛亥革命前与孙中山的纷争/344童氏的文化品格/347参考资料总目/349后记/354编辑推荐晚清70年,是一个色彩纷呈又令人困惑倍生的时代。“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带给中国人的,又岂止是精神上的巨深刺痛……怎么办?理想与现实、主张与实践如乱麻般交汇,似乎注定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失败……本书作者在大量占有史料的基础上,以人物为线索,对1840至1911年的中国思想进行了随笔式梳理,环人云亦云,力图客观、公正、真实地展现由传统向现代嬗变时期的文化人心态和人生轨迹……媒体推荐文摘书摘“曾国藩热"的背后:我们向曾国藩学什么?自1992年唐浩明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三卷本)问世以来,“曾国藩热”由学术视阈波及到大众领域,曾氏无可置疑地成为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走进了千家万户。截止到2001年1月,这部长篇小说创下了重版二十三次、销售七十多万套的图书出版界的神话;如果加上盗版,最保守估计该书不会低于一百五十余万套。“曾国藩热”进入大众视域,实由这部小说开启,这样说并不为过。此后,图书界由来已久的恶习——“跟风”,更使曾氏热一路飙升:有关曾氏本人的著作,以及后人和当代人各式各样的解读文本,遍及图书市场,其质量参差不齐、良莠难辨,着实让“做书人”发了一笔大财。无形的市场之手,再一次造就了曾氏百余年后的辉煌。这恐怕是曾氏本人生前所未料到的。在梳理晚清文化思想脉络时,曾氏固然是言说晚清文化绕不开的一个超重量级人物,但是在当代何以会如此高温,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即我们向曾国藩学什么?本文试图解答这一问题。是“曾剃头"、“刽子手”,还是清代咸同“中兴第一名臣”?对曾氏决绝而残酷镇压太平军的历史评价,毁誉各持己见:“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有辛亥革命宣传家、思想家之誉或文化怪杰的章炳麟语)。肯定或高度赞许的意见:曾氏被推许为孔子、朱熹后建功立业、转移运世、再度复兴儒学的圣哲和伟人,清朝咸同“中兴第一名臣”(清王朝又得以延续半个世纪)。否定或极端厌恶的意见:新中国成立前,一部分辛亥革命党人指斥其为好名失德的“伪君子”,是擅权滥杀的“曾剃头”、“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元凶、民族罪人;新中国成立后,范文澜写于1943年延安时期的雄文《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成为改革开放前评价曾氏的定调文章:该文承续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肯定和高度赞许,借古讽今,急功近利,影射和批判对内独裁、对外暧昧的蒋介石,并将文章的结论写进了中小学课本。于是,曾国藩成为千古罪人。孰是孰非?评价曾国藩,必然涉及到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看法:如果太平天国运动不值得肯定,对曾氏的这一指责也就烟消云散,否则就是历史罪人。而太平天国运动呢,又如何?这实在是一个大课题: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肯定意见,更多趋向于“官……
0条 [查看全部]  【供应晚清文化地图(1840至1911年的中国文化人书籍】相关评论
 
更多..本企业其它产品
 
更多..推荐产品

[ 供应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