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甘薯育种学 当代科技重要著作 农业领域作者:陆漱韵等编著出版社:农业出版社原价:58.00出版日期:1998-6-1ISBN:9787109049062字数:365000页数:447印次:版次:1纸张:胶版纸开本:商品标识:9148270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甘薯育种学》是中国农业出版社组织出版的《主要农作物育种学》系列书之一。编者于1992年底拟定了编写提纲,之后几次征求盛家廉研究员和叶彦复研究员的意见,进行修改,1993年10月分工并着手编写,1996年9月定稿。甘薯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用作物,在世界粮食生产中总产排列第七位。世界上甘薯人工杂交育种工作最早开始于20世纪初期,40 5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展开。几十年来,世界各甘薯种植国家特别是中国、日本、美国等,不论在新品种选育上,还是在育种理论和方法上都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尚无一部全面系统地总结甘薯育种成果和经验的专著,只是在少数论著、教材中作为一小部分内容进行论述。这种状况同甘薯育种已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在世界粮食生产中的地位很不相适应,也不利于甘薯育种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将分散在各种刊物、论文集、论著中的大量甘薯育种及有关研究成果汇集起来,并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析,是一项重要而且艰巨的工作。在本书编写过程中,编者在各自的育种和研究实践基础上,并利用多年来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的机会,广泛征集了各有关文献资料;同时又进一步广泛查阅了1996年5月前出版的国内外书刊中的各有关报道。初稿写成后,又进行了反复修改和补充,力求使本书能较全面系统地总结国内外甘薯育种的成就和经验,有重点地显示我国甘薯育种的主要成就,较深入地论述甘薯育种的原理和方法,较全面准确地介绍国内外甘薯育种的新动向。本书共分十三章。第一、二章由刘庆昌和陆漱韵合写,第三、六、七、十和十三章由陆漱韵编写,第五、九和十二章由刘庆昌编写,第四、八和十一章由李惟基编写。第一章概述了国内外甘薯生产与育种的成就和展望。考虑到本书是国内外第一部《甘薯育种学》专著以及甘薯作物本身的特点,第二章以较大篇幅论述了甘薯的起源和进化、甘薯组植物的分类和染色体组构造、甘薯组植物的交配不亲和性、甘薯的花器构造和开花生理以及甘薯的块根形成和膨大规律。在之后各章对有关的甘薯育种学基础研究也进行了较深入的论述。第三章重点介绍了甘薯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创新和利用等。目前甘薯育种主要采用三大途径,分别在第四到第六章中论述。甘薯品种间杂交育种是国内外使用最普遍、成效最显著的一种途径,第四章依次论述了品种间杂交育种的亲本材料的创新和选配方法、杂交方式、诱导开花和结实以及实生系世代的选择等问题;甘薯种间杂交育种是60年代以来受到广泛重视并取得较大成效的一种途径,第五章着重论述了甘薯近缘野生种的特性及利用途径,并就通过这一途径所取得的主要成果进行了详细介绍;甘薯诱变育种的历史虽较长,但目前成效不显著,故在第六章仅作了简单介绍和评价。通过各育种途径获得的新变异、新材料都要经过一系列的选择和试验过程才能成为新品种,因此第七章就甘薯育种程序与试验方法进行了较深入的论述。甘薯育种具有多种目标,今后不仅要注重产量性状的选育,更应注重品质性状的改良;日益严重的病虫害和恶劣环境的胁迫对甘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越来越大。为此,从第八章开始,分别就这些主要育种目标性状的选育进行了较全面、深入的论述。第八章论述了产量性状的遗传、高产品种的选育、株型育种和高光效育种,以及不同类型品种产量性状的选育。第九章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各种不同用途类型品种的品质育种目标,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鉴定及选育。第十章概述了世界范围主要病虫害的分布,抗性的类型、遗传、鉴定方法以及选育途径。由于世界各国一直未将耐逆性作为甘薯的主要育种目标,目前有关文献资料很少,因此第十一章主要介绍了各种耐逆性的鉴定方法,而对耐逆性育种途径仅作了简要说明。生物工程对甘薯改良的巨大潜力,日益受到人们重视,所以安排了生物工程一章,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甘薯生物工程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操作程序以及生物工程对甘薯改良的作用。育成的优良品种,需要通过品种鉴定和审定,还需要加速繁育,才能在生产上推广种植,这些内容安排在本书最后一章。另外,编写本书所参考和引用的主要文献正。目录 序盛家廉序前言第一章甘薯生产发展与甘薯育种第一节甘薯生产发展第二节甘薯育种概况第三节甘薯育种展望第二章甘薯的育种学基础第一节甘薯的起源与进化一、甘薯的原产地二、甘薯的原始种三、甘薯的进化四、由野生型向栽培型的演化五、甘薯的传播和地理分布第二节甘薯组植物的分类和染色体组构造一、分类二、染色体组构造三、2n配子的发生第三节甘薯组植物的交配不亲和性一、交配不亲和性的含义二、种内交配不亲和性三、种间交配不亲和性四、种间、种内交配不亲和性的克服方法第四节甘薯的花器构造和开花生理一、花器构造和开花习性二、开花生理第五节甘薯的块根形成和膨大一、块根的形成和膨大过程二、影响块根形成和膨大的因素第三章甘薯种质资源第一节甘薯种质资源的搜集和保存第二节甘薯种质资源的鉴定和评价第三节甘薯种质资源的创新第四节种质资源在甘薯育种中的利用第五节甘薯主要种质资源第六节甘薯种质资源交换和引种第四章甘薯品种间杂交育种第一节甘薯品种间杂交育种的意义第二节甘薯的亲本选配一、亲本材料的创新二、选配亲本的方法第三节甘薯的杂交方式一、单交二、多父本杂交三、复合杂交四、自由授粉第四节诱导甘薯开花和结实一、诱导甘薯开花的假说二、诱导甘薯开花的方法三、杂交授粉技术四、提高结实率的方法五、种子的采集和保存第五节甘薯的实生系世代一、种子处理二、播种三、实生苗苗床管理四、F1实生系的选拔五、F1实生系的选择指标第五章甘薯种间杂交育种第一节甘薯种间杂交育种的意义第二节甘薯近缘野生种的特性一、第I群植物的特性二、第Ⅱ群植物的特性第三节甘薯种间杂交育种途径一、有性杂交二、体细胞杂交三、基因工程第四节四倍体甘薯第五节人工合成六倍体第六章甘薯诱变育种第一节自然变异在甘薯育种中的选择利用第二节甘薯人工诱变研究概况第三节甘薯诱变育种技术一、诱变育种目标二、诱变处理对象、处理方法和适宜剂量三、诱变效果分析四、诱变后代处理方法五、对甘薯诱变育种的评价第七章甘薯育种程序与试验方法第一节甘薯育种试验的特点第二节处理甘薯杂交后代的基本方法第三节处理甘薯杂交后代的改进方法一、改进方法之一二、改进方法之二三、改进方法之三第四节甘薯集团选择育种程序一、随机杂交集团选择育种程序(属混合法)二、计划杂交集团育种程序(属株系法)第八章甘薯产量育种第一节甘薯产量育种的意义第二节甘薯产量性状的遗传一、块根产量的遗传效应二、块根产量的遗传力三、块根产量的遗传相关第三节甘薯高产品种的选育一、选配高产组合二、选拔高产个体第四节甘薯的株型育种和高光效育种一、株型育种二、高光效育种三、源与库第五节早熟甘薯品种的选育第六节直播甘薯品种的选育第七节饲用甘薯品种的选育第九章甘薯品质育种第一节甘薯品质育种的意义第二节甘薯品质育种目标一、食用及食品加工用品种二、工业原料用品种三、饲料用品种第三节甘薯品质性状的遗传及相关一、淀粉含量的遗传及其与其它性状的相关二、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及其与其它性状的相关三、胡萝卜素含量的遗传及其与其它性状的相关四、纤维素含量的遗传及其与其它性状的相关五、其它块根有关品质性状的遗传和相关六、薯蔓有关性状的遗传第四节甘薯品质成分的测定方法一、淀粉二、可溶性糖三、胡萝卜素四、纤维素五、多酚六、饲料养分第五节甘薯品质育种途径一、品种间杂交二、种间杂交三、辐射诱变四、生物工程第十章甘薯抗病虫育种第一节甘薯主要病虫害概述一、黑斑病(B1ackrot)二、根腐病(Rootrot)三、茎线虫病(Stemnemstode,Brownring)四、细菌性萎蔫病(甘薯瘟)(Bacterialwilt)五、根结线虫病(Root-knotnematode)六、疮痂病(Scab)七、蔓割病(Stemrot,Fusariumwilt)八、软腐病(RhizopussoftrotSoftrotRingrotCollarrot)九、病毒病(Virus)十蚁象(Weevil)第二节甘薯主要病虫害的抗性类型和遗传一、抗病虫性的类型二、抗病虫性的遗传第三节甘薯主要病虫害抗性鉴定方法一、黑斑病二、根腐病三、茎线虫病四、甘薯瘟五、根结线虫病六、蔓割病七、病毒病八、软腐病九、蚁象第四节甘薯抗病虫品种选育途径一、品种间杂交二、种间杂交三、轮回选择或集团选择四、辐射诱变五、近交系利用六、诱发抗性第十一章甘薯耐逆境育种第一节甘薯耐逆境育种的意义第二节甘薯耐逆性的鉴定方法一、耐旱性二、耐瘠性三、耐盐性四、耐湿性五、耐寒性六、耐铝性七、耐荫性八、耐除草剂第三节甘薯耐逆境育种途径第十二章甘薯生物工程第一节生物工程在甘薯改良中的意义第二节甘薯组织器官培养一、器官形成二、体细胞胚胎发生三、胚、胚珠培养第三节甘薯花药培养一、研究进展二、操作程序第四节甘薯原生质体分离和培养一、研究进展二、操作程序第五节甘薯体细胞杂交一、研究进展二、操作程序第六节甘薯外源基因导入一、研究进展二、导入方法第七节甘薯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第十三章甘薯品种审定和种薯生产第一节甘薯品种区域化鉴定和品种审定一、品种区域化鉴定二、品种审定第二节甘薯种薯生产一、种薯生产的任务二、良种的防杂保纯三、加速良种繁育的方法四、脱毒种薯的生产五、种薯质量检验与分级附录I我国甘薯品种性状观察记载标准附录II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委员会甘薯形态特征和初步评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