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免费发布信息网站
贸易服务免费平台
 
 
发布信息当前位置: 首页 » 供应 » 办公、文教 » 库存图书 » 2011年华图浙江省公务员考试教材 综合基础知识

2011年华图浙江省公务员考试教材 综合基础知识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规 格: 行业标准 
单 价: 面议 
起 订:  
供货总量: 99999
发货期限: 自买家付款之日起 3 天内发货
所在地: 浙江 杭州市
有效期至: 长期有效
更新日期: 2010-10-17 05:33
浏览次数: 0
询价
公司基本资料信息
 
 
 
【2011年华图浙江省公务员考试教材 综合基础知识】详细说明
此宝贝的正确信息如下:【教材名称】2011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综合基础知识超值赠送:华图网校价值20元学费抵用券严格依据最新浙江省公务员考试大纲编写◆紧扣最新大纲贴合浙江省情◆深研历年真题归纳命题规律◆透析热门考点凝聚名家精萃◆拓展考生思维塑造公考典范适用范围:公务员考试丨事业单位考试丨村干部考试丨公安招警考试 军转干考试丨政法干警考试丨选调生考试丨三支一扶考试【编著】易定宏【审定】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出版社】京华出版社【ISBN】9787807242642【版、印次】2010年5月第5版2010年5月第5次印刷【开本】787*10921/8【字数】5734.8千字【页数】405页【重量】700克【特别提醒】除地域外,重量是影响平邮和快递资费的主要因素【质量目标】正版书籍,客户满意【新旧程度】全新【定价】42.00元.【作者简介】易定宏:华图教育集团总裁,博士,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资深研究专家,多年的公务员教学管理经验,长期从事公务员考试教学与研究工作,担任华图公务员考前培训辅导教材与试卷主编,主持编写京华版公务员录用考试用书新坐标系列:《申论》、《行政职业能力测试》以及地方考试使用教材、试卷等。精心主持策划名师模块宝典系列、名家讲义系列的编写、审定、出版及发行;曾担任面试考官,对全国乃至各省市的省情、面试特点、重点、方向等有深度了解,对考试有精准地把握,有独特的面试教学方法,备受广大学员推崇。【目录大纲】第一篇 思想政治本篇考情动态分析1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第一节辩证的唯物论1第二节唯物主义辩证法7第三节认识论19第四节历史唯物主义25第二章毛泽东思想概论38第一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38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40第三节社会主义改造理论44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46第一节邓小平理论46第二节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59第三节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63第四章时政热点68第一节时政专题68第二节时事政治87真题示例105本篇强化训练107第二篇 法律常识本篇考情动态分析112第一章法学基础理论112第一节法的本体112第二节法的运行114第二章宪法116第一节宪法的基本理论116第二节国家基本制度117第三节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119第四节选举制度121第五节国家机构123第六节法律规范的效力等级129第三章刑法131第一节刑法的基本理论131第二节犯罪132第三节刑罚137第四节刑法分则139第四章民法142第一节民法总论142第二节物权法145第三节债权150第四节人身权利156第五节法律责任157第六节婚姻继承法159第七节知识产权162第五章商法和经济法164第一节企业法164第二节破产法172第三节保险法175第四节反不正当竞争法176第五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177第六节劳动法179第六章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184第一节行政主体184第二节行政行为187第三节政府采购和行政应急192第四节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193第五节行政赔偿、行政追偿、行政补偿199第七章刑事诉讼法201第一节刑事诉讼法基本理论201第二节刑事诉讼法基本制度203第三节管辖和其他制度208第四节立案、侦查和起诉210第五节审理程序212第六节刑事赔偿215第八章民事诉讼法216第一节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论216第二节主管和管辖及其他重要制度217第三节民事审判程序220第九章公务员法222真题示例229本篇强化训练233第三篇 行政管理本篇考情动态分析240第一章行政管理概述240第二章行政管理职能242第三章行政领导246第四章行政决策249第五章行政执行253第六章行政监督260真题示例263本篇强化训练264第四篇 公文写作本篇考情动态分析268第一章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及行文规则268第二章公文写作的语言运用及写作程序270第三章规范性公文的撰写271第四章常用公文写作273第五章常用事务文书写作279第六章公文处理282第七章发文处理284真题示例287本篇强化训练289第五篇 人文历史常识本篇考情动态分析291第一章中国近现代史291第一节中国近代史综述291第二节中国现代史综述295第三节中国共产党党史299第二章世界现代史303第一节世界现代史第一时期(20世纪初 1945)303第二节世界现代史第二时期(1945 1995)304第三章文学常识306第一节中国文学306第二节外国文学313第三节文学体裁与史书体例316真题示例318本篇强化训练320第六篇 中国地理常识本篇考情动态分析325第一章疆域和行政区划325第二章地形327第三章气候330第四章人口与民族333第五章河流与湖泊335第六章海洋337第七章土地与矿产339第八章动物与植物341真题示例342本篇强化训练344第七篇 经济常识和科技常识本篇考情动态分析347第一章经济常识347第二章科技常识352第一节自然科学常识352第二节 20世纪改变人类生活的重大科技发明354真题示例357本篇强化训练359第八篇 浙江省情本篇考情动态分析364第一章自然地理概况364第一节地理位置与气候364第二节自然资源366第二章区划人口概况369第一节行政区划369第二节人口情况369第三章经济发展概况371第一节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371第二节专业市场发展情况373第四章对外交流概况376第一节国际贸易往来376第二节国际文化交流376第五章人民生活概况378第一节人民收入消费情况378第二节科教文卫体事业发展情况378第六章人文历史概况380第一节历史沿革380第二节文化遗产380第七章风景名胜概况382第一节风景名胜区382第二节自然保护区383第三节地质公园385真题示例387本篇强化训练388附 录2010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综合基础知识试卷392参考答案及解析399【图书节选】三、阶级、国家和社会革命(一)阶级的起源和实质1.阶级的起源阶级是一个历史的范畴。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恩格斯说: 阶级的划分是以生产的不足为基础的,它将被现代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所消灭。 剩余产品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分工的发展是阶级产生的基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是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列宁给阶级下了这样的定义: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阶级之所以成为阶级,归根到底决定于它的经济方面。这是划分阶级的客观标准。等级是个政治范畴,是根据人们在社会中所处的不同政治地位划分的。阶层是根据人们所掌握的生产资料的数量不同而划分的。2.阶级斗争及其根源阶级斗争含义: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两个阶级之间的对抗和冲突。阶级斗争的根源: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中的必然现象。有阶级存在,就一定会有阶级斗争。争取和维护本阶级的经济利益是阶级斗争的实质内容。(二)国家1.国家的起源和实质(1)国家的起源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起源同阶级对立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在社会分裂为敌对阶级的情况下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产生的,将来也必将随着阶级的彻底消灭而失去其历史作用。阶级根源: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根源于社会物质生活中的阶级矛盾和斗争,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必然产物和表现,这是国家产生的阶级根源。社会根源:最初的国家就是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它对基本生产资料的占有和对多数人的剥削统治,并使之固定化、合法化而建立起来的。国家的产生又与社会管理职能的独立化密切相关,这是国家产生的一般社会根源。(2)国家的实质国家是一个阶级范畴、政治范畴。国家作为社会的政治组织和权力机关,就其实质而言,是阶级统治和压迫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是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上层建筑。尽管国家也管理一些公共事务,调控一定的社会秩序,但其目的都是服务和服从于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实质上是统治阶级的工具。2.国家的职能国家的本质通过国家的职能表现出来。国家兼有对内对外两个方面的基本职能。(1)国家的对内职能国家的对内职能包括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政治统治就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和敌对势力实行专政,同时在本阶级内部实行特定的民主,以特定的专政和民主相结合来实现和维护自己的统治。社会管理就是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组织、管理和调节,维护统治阶级的社会秩序,干预、调节社会经济生活或直接组织经济建设等等。具体职能包括:第一,调整本阶级内部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以维护本阶级的共同利益。第二,调整其他各种社会关系。第三,组织领导社会生产活动和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任何一个统治阶级,只有行使好这些社会管理职能,它的国家政权才能巩固和强大有力,才能使国家发挥阶级压迫工具的作用。这就是说,国家行使社会职能是它行使阶级压迫工具职能的基础。正如恩格斯所说: 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 (2)国家的对外职能国家的对外职能是以国家为特定的社会主体,在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进行国际交往的职能。一方面是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防止和抵御外来的侵略与颠覆。另一方面则要根据自己的利益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进行国际间的交流,参与国际经济政治生活。剥削阶级的国家还执行本国统治阶级的意志,在一定条件下对外发动侵略战争。3.国家的类型和形式(1)国体和政体所谓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哪个阶级掌握国家政权,这是决定国家阶级性质的方面。国体问题揭示了国家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内容。根据国家的阶级内容可以把国家划分为四种类型:奴隶主阶级专政的国家、封建主阶级专政的国家,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前三种是剥削阶级专政的国家。所谓政体则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方式,即政权构成形式。在人类历史上,政体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最基本的有两种:君主制和共和制。其中,君主制可分为君主专制制、二元君主制以及君主立宪制;共和制则分为总统制和议会制。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决定国家本质的是国体,政体是国家本质的表现形式,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一定的政体要和一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哪个阶级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当时的生产方式如何,这是决定一个国家政体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政体还受一个国家的具体国情,受国内阶级力量对比关系、地理条件、民族特点、文化历史传统以及国际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2)无产阶级国家是新型的国家自有国家以来,历史上的政体曾有许许多多的具体形式,但是,从国体上看,迄今为止的国家只有两种基本的类型:一种是剥削阶级国家,即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国家,另一种是无产阶级国家,即多数人统治少数人的国家。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一种新型的国家,它具有与以往国家根本不同的崭新特点:首先,它有着全新的阶级内容。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劳动者自己的国家,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其次,它的对内对外职能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它在强化对内对外阶级斗争职能的同时,将日益把组织经济建设、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实行调整与改革,加强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能,国家的社会公共权力性质将不断得到加强。最后,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还担负着消灭阶级、废除国家、实现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过渡的全新的历史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说,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从有阶级向无阶级、有国家向无国家转变的过渡性国家,因而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种国家。随着阶级的消灭,国家也将走向消亡。当国家真正成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时,也就是国家消亡之时。(三)社会革命1.社会革命的根源、实质和作用社会革命是同整个社会根本制度的变革相联系的。它是革命阶级为改变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而进行的政治斗争,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形态的新旧更替是通过社会革命实现的。社会革命的根源: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任何革命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有它内在的根源和深层动因,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就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生产力则是它的终极动因。社会革命的实质是进步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落后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革命的首要标志是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中转到革命阶级手中。社会革命的作用:社会革命对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革命是历史前进的 火车头 ,是阶级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环节和手段。进步的阶级只有通过政治斗争,采取社会革命的手段,才能摧毁反动阶级的政治统治,为消灭旧制度、建立新制度扫清道路。也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从根本上冲破旧的生产关系,建立和巩固新的生产关系,使生产力获得解放和发展,从而推动社会历史前进。2.社会改良和社会革命的关系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两个十分重要的概念,社会革命是社会根本制度的变革,是社会发展中质的飞跃。社会改革是在保持社会根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社会制度的实现形式或某些环节和方面进行的变革,是社会发展中的量变或部分质变。社会改革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革命性的改革,即在坚持根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具体的社会体制进行全面、彻底的变革,这是社会发展中的部分质变;另一种是改良性的改革,也称社会改良,是对社会制度或体制的某些环节、方面进行局部调整,是一种量变。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形式和途径,两者相互补充,共同推动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历史事实表明,人类社会就是在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这两种变革形式的相互交替中发展的。当社会处在量变阶段时,某些阶级或阶层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局部调整或改良就是因为它与生产力的发展有不相适应的地方。如果不进行必要的改革,生产力的发展就会受到某种程度的制约或阻碍;当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大的社会动荡,使正常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受到破坏。当然,由于社会制度不同,有些改革是自觉推进的,有些改革是被迫进行的。但无论是自觉的还是被迫的改革,它都不是人们主观愿望的产物,而是由社会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因此,生产力不仅是社会革命的深层动因,而且也是社会改革的深层动因。四、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历史观是唯心史观。唯心史观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贬低或抹杀劳动群众的作用,把英雄人物或绝对理念看成是历史的创造者。唯意志论认为,少数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决定历史的进程,而人民群众不过是一群消极被动的、无所作为的 群氓 ,只能听任他们的摆布。宿命论认为,决定社会发展进程的是某种神秘的力量。如 天意 、 上帝 、 绝对精神 等,而少数英雄人物则是这种神秘力量的代理人。唯心史观虽然有主观唯心主义的唯意志论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宿命论之分,但本质都只有一个,即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主张英雄或某种神秘的力量决定历史的命运。2.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中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历史时期,它包含着不同的内容。但是,无论在什么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的主体和稳定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和从事精神财富生产的脑力劳动者(知识分子)。在阶级社会中包括所有促进社会发展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主导力量。3.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不是凭空地创造,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要在一定的社会现实基础之上,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才能从事创造活动。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总是要受到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精神文化条件的制约。(1)经济条件。主要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如果生产力条件不具备,生产工具未发生质的变化,那么人民群众的活动是绝对不会创造出一个新的社会形态的。(2)政治条件。政治制度和体制,法律制度也制约着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3)精神条件。精神条件包括既存的各种思想观念、思维习惯、价值观念。这些精神条件中有先进的,有落后的,其中落后的就成为阻碍群众活动的精神条件。(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1.杰出人物及其作用马克思主义在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同时,又承认个人、特别是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任何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和历史的参与者,都对历史的形成发生着某种影响作用。杰出人物是指那些反映时代要求、推动历史进步、并在历史进程中留下深刻印记的 知名人士 。杰出人物既包括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包括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历史人物历史作用的表现:(1)历史人物是历史任务的发起者。(2)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者、策划者、指挥者。(3)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历史人物活动的历史制约性:(1)历史人物是一定时代的产物,要受社会种种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的制约。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影响当时事变的个别外貌,但又不能改变当时事变的一般趋势,他们自己是完全顺应着这种趋势出现的。社会历史条件最终决定着个人的活动范围,这是任何个人甚至最卓越的杰出人物都无法超越的。(2)杰出人物是在群众斗争的实践中产生的。任何杰出人物都是广大人民群众斗争实践的产物,是时代的产物,即 时势造英雄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提出:每个历史阶段和历史事变中的主要人物,既是历史剧的 剧作者 ,又是历史剧的 剧中人 。因此,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和阶级分析的方法。首先把历史人物放在他所处的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加以考察,从历史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来衡量其是非功过,不能按个人的好恶和政治上的需要去论定,既要反对离开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提出过于苛刻的要求,也要反对把历史人物任意拔高,甚至把古人理想化、现代化。科学的阶级分析必须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历史主义和阶级分析是一致的,它们都是我们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2.普通个人的作用肯定普通个人的历史作用,也是唯物史观的一条重要原理。恩格斯在《致约 布洛赫》的书信中曾说: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 ,又说 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 普通个人的历史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普通个人也可以做出伟大的事情来。第二,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是由普通个人发展而来的。主要根据是:一方面,任何杰出人物首先都是作为普通个人而存在的,尔后才发展成为比普通个人更为特殊的起着关键作用的人物;另一方面,普通个人的活动场所是杰出人物的诞生地。第三,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条件下,普通个人有可能对历史发展产生 超常性影响 。(三)个人与群众的关系1.杰出个人与群众的关系(1)杰出人物是在群众斗争的实践中产生的。(2)杰出人物历史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人民群众。2.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1)党的群众观点的内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负责的观点;一切向群众学习的观点。(2)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工作方法,它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其理论依据是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理,也是群众观点的体现和应用。 节选自 第一篇 思想政治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节 历史唯物主义
0条 [查看全部]  【2011年华图浙江省公务员考试教材 综合基础知识】相关评论
 
更多..本企业其它产品
 
更多..推荐产品

[ 供应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