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是清圣祖康熙四十九年(一七一O) 諭令 陈廷敬、张玉书等编撰,至康熙五十五年(一七一六)成书的。这部闻名遐遁的字典以明梅膺祥《字汇》和清张自烈《正字通》两书为基础, 增《字汇》之闕遗,别《正字通》之繁冗 ,所以全书体例基本上仿照两书,以子、丑、寅、卯等地丈分为十二集,每集再分上、中、下三卷,共四十二卷。部首共二百十四部,同一部首内所收之字按笔画多少顺序排列。每字先注音后释义,每义一般都引古书例句作为书证,义项分列清楚,编者对字形、字音、字义有所考辨,则多加按语,并分列某些俗体、别体等。据《汉语大字典》湖北收字组统计,全书计收字四万七千零四十三个,超越以往所有字典。总的来说,《康熙字典》的编攀做到了义例精密,考证精审,收字求其该洽而无遗漏,说解求其详确而不繁芜,所以问世后被誉为《说文》、《玉篇》以下历代字害的集大成之作,至今对於读者仍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可以满足读者阅读和研究古典文献时查检的基本需求。康熙皇帝御制序: 《易传》曰: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自《周官》外史掌达书名於四方。保氏养园子,教以六书,而考文列於三重。董以其为万事百物之统纪,而足以助流政教也。古文蒙隶,随世递变,至汉许氏始有《说文》,然重义而略於音,故世谓汉儒识文字而不识子母,江左之儒识四声而不识七音。七音之傅,肇自西域,以三十六字为母,从为四声,横为七膏,而后天下之声总於是焉。尝考《管子》之书所载,五方之民,其声之清浊高下,各象其川原泉壤浅深广狭而生,故于五音必有所偏得,则能全备七音者鲜矣。此历代相传取音者所以不能较若画一也。自《说文》以后,字书善者,於梁则《玉篇》,於唐则《广韵》,於宋则《集韵》,於金则《五音集韵》,於元则《韵会》,於明则《洪武正韵》,皆流通当世,衣被后学。其传而未甚显者尚数十百家也当其编辑,皆自谓毫髮无憾,而后儒推论,辙多同异,或所收之字繁省失中,或所引之书滥疏无準,或字有数义而不详,或者有数切而不备,曾无善兼美具,可奉为典常而不易者。朕每念经传至博,音义繁蹟,据一人之见,守一家之说,未必能会通罔缺也。美命儒臣,悉取旧籍,次第排馨。切音解义,一本《说文》、《玉篇》,兼用《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其餘字书一音一义之可采者,靡有遗逸。至诸书引证未备者,则自经、史、百子以及汉、晋、唐、宋、元、明以来诗人文士所述,莫不旁罗博证,使有依据。然后古今形体之辨,方言声气之殊,部分班列,开卷了然,无一义之不详、一音之不备矣。凡五阅岁,而其书始成,命曰《字典》,於以昭同文之治,俾承学稽古者得以备知文字之源流,而官府吏民亦有所遵守焉。是为序。康熙五十五年间三月十九日。 内容简介1716年成书的《康熙字典》收字四万七千零四十二个,是历代字书的集大成之作,可以满足读者阅读和研究古典文献时查检的基本需要。本字典以道光王引之订正本《康熙字典》为底本,参校别本,重新横排出版。全书逐句加标点,主要使用逗号、句号、冒号、书名号等。为方便读者使用,在原注音反切、直音后加标汉语拼音和注意符号。原书无篆文,现据徐铉校本《说文解字》,将规范小篆附于正文字头之后。书末新编四角号码索引,收入原书正文、补遗、备考中全部字头,以便于检索。-------------------------------------------------------------------------------- 内容简介本字典为清朝政府召集众多学者集体编纂而成,因成书于康熙55年而得名。全书收列字头47035个,字头下列有该字的不同音切和意义,除僻字僻义外都引录书证。成书之后,流行极广,至今仍不失为一本有价值的语文工具书。康熙字典虽然存在着不省缺点,但是对今天阅读古汉语作品的读者来说,还是有它一定的作用的。本书有清代的木刻本,晚清时,上海出现了好几种影印本,我局过去会用同文书局的影印本为底本制成锌版,现在利用存版重印,并附王引之的字典考证於后,以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