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免费发布信息网站
贸易服务免费平台
 
 
发布信息当前位置: 首页 » 供应 » 办公、文教 » 库存图书 » 供应华图公务员名家讲义 判断推理模块宝典(第5版)

供应华图公务员名家讲义 判断推理模块宝典(第5版)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规 格: 行业标准 
单 价: 面议 
起 订:  
供货总量: 99999
发货期限: 自买家付款之日起 3 天内发货
所在地: 浙江 杭州市
有效期至: 长期有效
更新日期: 2010-10-17 07:58
浏览次数: 3
询价
公司基本资料信息
 
 
 
【供应华图公务员名家讲义 判断推理模块宝典(第5版)】详细说明
此宝贝的正确信息如下:【教材名称】华图公务员录用考试华图名家讲义系列教材判断推理模块(第5版)推理考点在哪里判断要点在哪里快读技巧在哪里快解诀窍在哪里尽在其中一点就通超值赠送:华图网校价值20元学费抵用券【编著】付连奎伍景玉【审定】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ISBN】9787504149060【版、印次】2010年5月第5版第1次印刷【开本】850*11681/16【字数】528千字【页数】254页【重量】462克【特别提醒】除地域外,邮费根据重量算,用购物车拍下的买家请确认邮费后再付款!谢谢合作!以免引起误会!【质量目标】正版书籍,客户满意【新旧程度】全新【定价】40.00元. 【作者简介】 付连奎 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研究员,逻辑学专家,独创判断推理部分的应试方法,将复杂问题变简单,使考生在短时间内找到解题的捷径。伍景玉 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教研室主任。资深公务员考试录用培训专家,华图公务员考前培训辅导教材、试卷主编,编写并出版《面试全程攻略》、《公共基础知识》、《申论》、《行政职业能力测试》以及《申论》《公共基础知识》《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申论通用题库》等教材。精通公务员考试的各门科目的教学,方法独特、见解深刻,是公务员录用考试培训实力派代表。【目录大纲】第一篇 逻辑判断第一章考情综述1第一节逻辑判断题型题量概述1第二节逻辑判断命题解读2第三节逻辑判断考查趋势预测2一、试题日趋综合化2二、试题难度稳步升级2三、 高分才能获胜 趋势必然2四、 超前备考,急用先学 时兴3五、重视原理,苦练基本功3第二章逻辑判断快速制胜十二招5一、条件能确定 相关做推演5二、条件有矛盾 真假好分辨7三、确定条件多 排除做首选9四、条件不确定 假设是关键11五、阅读要分清 论据和论点13六、选项要证据 直观是答案17七、 以偏概全 错 部分不推 全 19八、具体有疑问 概括选宏观20九、概念有内涵 当心被偷换22十、强弱相比较 选 最 才保险23十一、发现关联词 规则用在先24十二、分析数据比 谨防基数变30第三章核心考点之概念分析33第一节概念的内涵和外延33一、概念的内涵33二、概念的外延33三、概念的周延性34四、运用概念的逻辑错误34第二节概念之间的关系35一、概念之间的关系35二、概念关系推理(以三段论为例)39真题强化训练(1) 40第四章演绎推理44第一节命题和推理44一、命题44二、推理45第二节复合命题推理及错误警示45一、充分条件命题、推理及错误警示45二、充分必要条件命题及四个推理规则46三、选言命题及推理规则47四、联言命题及推理规则47五、德 摩根定律(负命题)及等值命题考点48真题强化训练(2)49第三节直言命题及推理54一、直言命题的结构54二、直言命题的四种形式54三、直言命题的变化形式55四、直言命题的对当关系和推理55真题强化训练(3)57第四节模态命题及推理(简介)59一、模态命题59二、模态推理59三、必须熟记的语句转换60真题强化训练(4)60第五节逻辑矛盾解析63一、逻辑矛盾的特征63二、逻辑矛盾的类型63真题强化训练(5)65第五章核心考点之求证与反驳68第一节论证三要素68一、论题68二、论据68三、论证方式(证明的形式或方法)68第二节归纳求证(非演绎推理)68真题强化训练(6)69第三节结论型解析73一、什么是 推出结论 73二、对 推出结论 题型的识别方法73三、解析对策73真题强化训练(7)74第四节支持论证型解析78一、什么是支持论证78二、对 论据不足 题型的识别方法78三、解析对策78真题强化训练(8)79第五节反驳题型识别及解析对策84一、对论题的反驳84二、对论据的反驳85三、对论证方式的反驳85四、识别及对策85真题强化训练(9)86第六章核心考点之智能推理91第一节矩阵解析法91一、矩阵解析方法91二、表列方法要领91第二节假设分析法92一、假设解析方法92二、预设的要点93第三节叠列推演法94真题强化训练(10)95第二篇 图形推理第一章考情综述103一、图形推理题型题量概述103二、图形推理命题规律解读103三、图形推理考查趋势预测104第二章看图技巧105第一节素105一、元素组合六步看(针对九宫图)105二、杂乱图形找共性112三、图形重组看形数113四、同形组合看方位115五、异类元素看趋势115六、个性元素看形状115七、元素自变看增减116八、其他个案剖综合116第二节数116一、有线出头可数数116二、单位组图可数数117三、字母汉字可数数118四、其他个案剖综合119第三节形120第四节位121一、旋转组图定方向及角度121二、位移图形看方向及长度122三、折叠图形找相邻及特征123四、翻转组图看次数及再变125五、综合题目加数形126第五节素数形位综合运用127一、素数位结合127二、素数结合127三、素和位127四、数位结合128第三章图形推理考点129第一节综合推理129一、对比推理129二、类比推理137第二节类型综合143一、图形类比推理143二、九宫格图形推理146三、图形对比推理149四、图形折叠153五、图形重组155六、图形延续推理157七、图形拼合162第四章真题实战171一、2010年国家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图形推理部分(56 65题)171二、2010年浙江省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图形推理部分(36 43题)173三、2010年江西省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图形推理部分(56 60题)175四、2009年湖南省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图形推理部分(66 70题)176五、200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图形推理部分(71 80题)178第三篇 定义判断、类比推理和事件排序第一章考情综述181第二章定义判断182第一节题型与技巧分类精讲182一、关键信息法182二、定义的成分解题法189三、定义的 属 加 种差 解题法190第二节考点突破191第三节真题实战198一、2010年国家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定义判断部分(66 75题)198二、2009年北京市应届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定义判断部分(46 55题)201三、2009年湖南省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定义判断部分(71 80题)204四、2009年浙江省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定义判断部分(76 80题)206五、2009年河北省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定义判断部分(71 80题)208第三章类比推理211第一节概述211一、试卷提示211二、解析思路211第二节题型与技巧分类精讲212一、传统型212二、填空型212三、连锁型212第三节考点突破213一、同一关系213二、包含关系213三、分解关系213四、交叉关系214五、对应关系 214六、属性关系214七、并列关系215八、充分条件关系(逆向必要)215九、因果关系216十、反变关系216第四节真题强化训练217第四章事件排序224第一节概述224第二节题型与技巧分类精讲224一、分清首尾224二、紧密连接225三、逻辑定位225第三节真题强化训练226第四篇 强化练习强化练习一229强化练习二238强化练习三247【内容节选】  第二章逻辑判断快速制胜十二招  逻辑判断试题考点内容丰富,形式变化灵活。考生在熟悉普通逻辑常识的同时,了解掌握快速阅读、快速解答的方法和技巧是十分重要的。这些方法之间既有相互关联性,又有整体普适性。熟练掌握这些方法,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条件能确定相关做推演  试题中,题干必然要给出一些确定的或不确定的条件,然后要求考生根据这些条件快速求解。面对试题,从哪里 撕开裂口 ,然后让解析的思路一气呵成,这是快速解析的关键。  当试题中已经给出某个确定条件时,这个既定的条件就是切入点,继续搜索与其相关的条件关联推演。然后,把推演的结果再作为确定条件,继续寻找相关条件推演,直到完成求解。这样的方法称做 关联推演法 。  既定条件是指直接断定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或特征的条件。  如:上海人是编程工程师,北京人是翻译。  凡属假设的语句或否定的语句,都不是既定条件。  如:若上海人是编程工程师,则北京人是翻译。(假设的条件未确定)  上海人不是医生。(否定的条件未确定)  需特别指出的是:  1.有些看似否定的语句,实际是既定条件。  如:甲不是女的。--可知甲是男的。  2.在直观上不能确定的条件,但经过相关关系可推断出既定条件。  如:甲、乙、丙三人分别是警官、检察官和法官,甲和法官是朋友,乙和法官是同乡。--可推知丙是法官。  请看试题:  例1.(国考2010-82)甲乙丙丁四人的车分别为白色、银色、蓝色和红色。在问到他们各自车的颜色时,甲说: 乙的车不是白色的。 乙说: 丙的车是红色的。 丙说: 丁的车不是蓝色的。 丁说: 甲、乙、丙三人中有一个人的车是红色的,而且只有这个人说的是实话。   如果丁说的是实话,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车是白色的,乙的车是银色的  B.乙的车是蓝色的,丙的车是红色的  C.丙的车是白色的,丁的车是蓝色的  D.丁的车是银色的,甲的车是红色的  【答案】C  【解析】(1)确定条件是:丁说真话。丁说: 有红车的人说真话 ,从这个条件入手,找与 红车 相关的条件推演;  (2)乙说的话与红车相关,乙说: 丙的车是红色的。 可以推出乙、丙都说假话;  (3)根据丙说假话,推出丁是蓝车;  (4)根据乙、丙说假话,推出甲说真话是红车、乙是银车、丙是白车、丁是蓝车。  例2.(国考2009-97)甲、乙和丙,一位是山东人,一位是河南人,一位是湖北人。现在只知道:丙比湖北人年龄大,甲和河南人不同岁,河南人比乙年龄小。  由此可以推知( )。  A.甲不是湖北人B.河南人比甲年龄小  C.河南人比山东人年龄大D.湖北人年龄最小  【答案】D  【解析】(1)先根据两个与 河南 相关的条件:甲和河南人不同岁,河南人比乙年龄小,可推断:甲和乙都不是河南人,继续推断:丙是河南人。  (2)通过题干中两个 否定的条件 ,推断出确定条件 丙是河南人 。再从这个确定的条件入手,找相关的条件推演。  (3)已知:丙比湖北人年龄大,比乙年龄小,可推出D:湖北人年龄最小。如图:  湖北人丙乙 右侧为年龄大者  (甲)(河南人)(山东人)  以上排列可见,甲是湖北人,年龄最小。  例3.(江苏C类2009-47)如果选购了股票,则不能投资期货;只有投资期货,才能投资邮票;或者投资邮票,或者投资外汇;但是最近投资外汇风险太大,不能操作。  据此,可以推出( )。  A.选购股票B.不选购股票C.不投资邮票D.不投资期货  【答案】B  【解析】(1)整合题干:  ①股票 不期货  ②邮票 期货  ③邮票 外汇  ④-外汇  (2)由确定条件 -外汇 入手,由(3)、(4)可推知 投资邮票 ;  (3)现已确定 投资邮票 ,再由(2)、(1)可推出 -股票 。  例4.华仔、荣光和陈龙分别饰演或者甲、或者乙、或者丙三个角色:陈龙第一次与荣光的女友在剧中扮演既幽默又滑稽的角色。剧中甲是舰长的下属,乙是甲的助手。饰演舰长的人扮相最沉稳,剧中有恋人,但在生活中没有。由此可见( )。  A.华仔饰演丙 B.荣光饰演丙  C.陈龙饰演丙 D.华仔饰演乙  【答案】A  【解析】(1)题中能确定的条件是:演舰长的人扮相最沉稳,剧中有恋人,生活中没有;  (2)与 沉稳 和 生活恋人 相关的条件是:陈龙第一次与荣光的女友在剧中扮演既幽默又滑稽的角色。可推知:舰长是华仔扮演。  (3)再根据:剧中甲是舰长的下属,乙是甲的助手,可推知甲和乙都不是舰长,而丙是舰长。  【提示】题中 谁是甲 谁是乙 就无需再推断了。  例5.(广东2009-77)甲、乙、丙三人,他们的职业有律师、医生和教师。已知:  (1)丙的收入比教师高;  (2)甲的收入和医生不同;  (3)医生的收入比乙少。  请根据上述情况,判断甲、乙、丙分别是什么职业?( )  A.甲是律师乙是教师丙是医生B.甲是教师乙是医生丙是律师  C.甲是教师乙是律师丙是医生D.甲是律师乙是医生丙是教师  【答案】C  【解析】从确定条件(2)、(3)入手,可推出医生既不是甲也不是乙。医生是丙。排除B、D。  现在已经确定医生是丙,找与医生相关的条件进行推演。由(1)、(3)可知乙不是教师,因此,乙是律师。  【提示】关联推演法在逻辑推理中是最基本的方法,是解决分析问题从哪里入手的重要思路。后面介绍的概念关系推理、充分命题推理等都要用到这个方法。  【小结】快读:发现确定条件,搜索与其相关;  快解:绕过其余干扰,连续推出答案。  二、条件有矛盾 真假好分辨  各地公务员考试中,都有如下思路的试题:  甲说:我会游泳;  乙说:甲不会游泳;  丙说:乙不会游泳;  丁说:我们有三个人会游泳。  以上只有一个人说假话,那么究竟谁说真话,谁说假话?谁会游泳,谁不会游泳?  这类试题中的条件都没有确定,但其中的矛盾显而易见,这就是典型的利用矛盾解析的试题。细数历年真题, 矛盾 类试题在全国各地公务员考试中反复出现。解析这类试题,关键是要找到条件之间的逻辑矛盾,然后真假自明。  什么是逻辑矛盾?简明地说,两个不同的判断中,如果一定存在一个真、一个假的情况(不必明确哪个真、哪个假),那么,这两个判断就是矛盾的。比如: 这马是白的 和 这马不是白的 就构成了逻辑矛盾。两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而 这马是白的 和 这马是黄的 就不是逻辑矛盾。虽然它们不能同真,但有可能都是假的:如果它是一匹红色的马呢?  两个矛盾的命题必然一真一假。那么,无论是只有 一真 或是只有 一假 的情况,这 一真 和 一假 都包含在矛盾命题中,其余命题的真、假就完全明确了。如:在只有 一真 的情况下,这个 真 包含在矛盾中,其余的命题就都是假的;反之亦然。  了解了这些常识,就可以用 锁定 矛盾的方法解答上题。根据:  甲说:我会游泳  乙说:甲不会游泳  这两个人的话是矛盾的,必有 一真 和 一假 ,再根据题干条件:只有一人说假话。那么这个说假话的人就在甲和乙之间,其余的丙和丁都是说真话的。根据丙的真话 乙不会游泳 ,断定:乙不会游泳;再根据丁的真话 我们有三个人会游泳 ,断定:除乙外,其余人都会游泳。至此,所有的疑问都清楚了:甲、丙、丁都说真话,也都会游泳;只有乙说假话,且不会游泳。这是为说明矛盾类型题的 解析原理 设计的一个简单例题。下面我们介绍考试中出现的真题。  例1.(河北2009-92)国王要为自己的女儿挑选一个最聪明勇敢的女婿,他向所有的求婚者宣称他已经把公主和两只狮子分别关进了三间房子,然后在三间房子门上分别写了一句话,让求婚者们去打开自己认为可以打开的门。第一间房门上写着: 这间房子里有狮子。 第二间房门上写着: 公主在第一间房子里。 第三间房门上写着: 这间房子里有狮子。 其实这三句话中,只有一句话是真的。  据此可以推断( )。  A.公主在第一间房子里B.公主在第二间房子里  C.公主在第三间房子里D.三间房子里关的都是狮子  【答案】C  【考点】逻辑矛盾  【解析】(1)整合题干:  ①第一间: 有狮子 ;  ②第二间: 公主在第一间 ;  ③第三间: 有狮子 。  (2)根据题干条件 只有一句真话 ,选择 找矛盾 解析,①、②矛盾,真话必在其中。由此推出,第三间房门上写的是假话,所以,第三间房子里没有狮子。因此,公主在第三间房子里。  例2.(北京应届2009-37)关于某公司职员的工作状况进行如下三个描述: 该公司所有职员都恪尽职守 , 该公司职员并不都恪尽职守 , 文茜女士恪尽职守 ,其中有两个描述是假的。  根据题干,仍不能确定下面哪个选项的真假?( )  A.文茜女士未恪尽职守B.该公司所有职员都不恪尽职守  C.该公司有些职员不恪尽职守D.该公司所有职员都恪尽职守  【答案】B  【考点】逻辑矛盾  【解析】(1) 该公司所有职员都恪尽职守 与 该公司职员并不都恪尽职守 矛盾。其中必有一真一假,唯一的 真 就在其中,所以:剩余的 文茜女士恪尽职守 必然是假的。  (2)接续推出 该公司所有职员都恪尽职守 必然假,因为 文茜女士不恪尽职守 。唯一真的是 该公司职员并不都恪尽职守 。  (3)于是可知:A真,C真,D假。而B真假不能确定。  例3.(广西2009-86)黄某说张某胖,张某说范某胖,范某和覃某都说自己不胖。如果四人陈述只有一个错,那么谁一定胖?( )  A.仅黄某B.仅张某C.仅范某D.仅张某和范某  【答案】B  【考点】逻辑矛盾  【解析】(1)题干确定的条件是:四人中只有一人是错的;  (2)条件有矛盾的是 张某说范某胖、范某说自己不胖 ,他俩之中必有一真一假,那么黄某和覃某就是对的;  (3)由上述可推出, 覃某说自己不胖 黄某说张某胖 都为真。  例4.(广东2008-76)在向南方雪灾受灾地区的捐款活动中,某慈善组织收到一笔10000元的匿名捐款,该组织经过调查,发现是甲、乙、丙、丁四个人当中的某一个捐的。慈善组织成员对他们进行求证时,发现他们的说法相互矛盾:  甲说:对不起,这钱不是我捐的。  乙说:我估计这钱肯定是丁捐的。  丙说:乙的收入最高,肯定是乙捐的。  丁说:乙的说法没有任何根据。  假定四人中只有一个说了真话,那么到底谁是真正的捐款者呢?( )  A.甲B.乙C.丙D.丁  【答案】A  【考点】逻辑矛盾  【解析】(1)题中乙和丁所说矛盾,四人唯一的真话在这两者中,其余二人的话都假。  (2)从甲的假话 对不起,这钱不是我捐的 即可推出:钱是甲捐的。  【小结】快读:遇到真假变化,不必详读分清。  快解:揪出逻辑矛盾,剩余真假自明;  倘若真假未明,辅助假设可行。  识别矛盾是找到矛盾的关键。如果不能准确地识别矛盾,那么找到矛盾就是空话。逻辑矛盾的类型有一定的量(复合矛盾、量化矛盾、模态矛盾等),全国各地试题对矛盾类型的变化运用越来越灵活。备考可参考本书稍后介绍的直言命题推理、模态命题推理、矛盾律、排中律综合解析部分的有关常识和各类习题,以进一步增强对矛盾类型题的解析能力。  三、确定条件多排除做首选  当试题中只给出一个确定的条件,我们就 盯住 这个条件,快速寻找与这个条件相关联的其他条件。可是,有些考题给出的确定条件有两个以上,甚至更多,这就有可能在四个选项中有不符合条件的选项。若能直观排除不符合条件的选项,则不必运用其他方法。只要把条件代入,并排除与条件不符的选项,就可快速找到正确答案。  例1.(北京应届2009-34)甲、乙、丙、丁是四位天资极高的艺术家,他们分别是舞蹈家、画家、歌唱家和作家,尚不能确定其中每个人所从事的专业领域。  已知:  ①有一天晚上,甲和丙出席歌唱家的首次演出。  ②画家曾为乙和作家画过肖像。  ③作家正准备写一本甲的传记,他所写的丁的传记是畅销书。  ④甲从来没有见过丙。  下面哪一选项正确地描述了每个人的身份?( )  A.甲是歌唱家,乙是作家,丙是画家,丁是舞蹈家  B.甲是舞蹈家,乙是歌唱家,丙是作家,丁是画家  C.甲是画家,乙是作家,丙是歌唱家,丁是作家  D.甲是作家,乙是画家,丙是舞蹈家,丁是歌唱家  【答案】B  【考点】排除法  【解析】(1)根据条件① 甲和丙出席歌唱家的首次演出 ,推知甲和丙不是歌唱家,排除A和C。  (2)根据条件② 画家曾为乙和作家画过肖像 ,推知画家不是乙,排除D。答案为B。  例2.(广西2009-89)有四个外表看起来没有分别的小球,它们的重量可能各有不同。取一个天平将甲、乙放一组,丙、丁为另一组分别放在天平的两边,天平是基本平衡的。将乙和丁对调一下,甲、丁一边明显地要比乙、丙一边重很多。可奇怪的是我们将天平的一边放上甲、丙,而另一边刚放上乙,还没有来得及放上丁时,天平就压向了乙一边。  则四个球由重到轻的顺序是( )。  A.乙、丁、甲、丙B.丁、乙、丙、甲  C.乙、甲、丁、丙D.丁、乙、甲、丙  【考点】排除法  【答案】D  【解析】(1)通过整理题干,可知:甲、乙=丙、丁。  (2)通过:甲、丁>乙、丙,可知丁>乙。因此可以排除A、C。  (3)通过:甲、乙=丙、丁,丁>乙,可知甲>丙。因此排除B。答案为D。  【提示】对于题干中条件较多的题,也可把题干条件一一分析,然后得出答案。这种方法相对费时间,为节省时间,可使用排除法。  例3.(江苏A类2009-54)某领导决定在王、陈、周、李、林、胡等6人中挑几人去执行一项重要任务,执行任务的人选应满足以下所有条件:王、李两人中只要一人参加;李、周两人中也只要一人参加;王、陈两人至少有一人参加;王、林、胡3人中应有两人参加;陈和周要么都参加,要么都不参加;如果林参加,李一定要参加。  据此,可以推出( )。  A.王、陈不参加B.林、胡不参加  C.周、李不参加D.李、林不参加  【答案】D  【考点】排除法  【解析】(1)为直观,我们可将题干中的条件用约定的符号表达如下:  ①王/李;(要么王,要么李)  ②李/周;(要么李,要么周)  ③王 陈;(王或陈至少一个)  ④王、林、胡有2人参加;  ⑤陈,周/-陈,-周;(陈、周要么都参加,要么都不参加)  ⑥林 李。(林参加,李就一定参加)  (2)根据③ 王 陈 ,可以排除选项A 王、陈不参加 。  (3)根据④ 王、林、胡有2人参加 可以排除选项B 林、胡不参加 。  (4)根据② 李/周 ,可以排除选项C 周、李不参加 ,答案为D。  例4.(北京应届2008-33)高中同学聚会,甲、乙、丙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做出了一些成绩,成为了教授、作家和市长。另外:  ①他们分别毕业于数学系、物理系和中文系。  ②作家称赞中文系毕业者身体健康。  ③物理系毕业者请教授写了一个条幅。  ④作家和物理系毕业者在一个市内工作。  ⑤乙向数学系毕业者请教过统计问题。  ⑥毕业后,物理系毕业者、乙都没再和丙联系过。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丙是作家,甲毕业于物理系B.乙毕业于数学系  C.甲毕业于数学系D.中文系毕业者是作家  【答案】A  【考点】排除法  【解析】(1)根据题中多个已确定条件可直接排除选项。  据条件⑤ 乙向数学系毕业者请教 ,排除B项:乙毕业于数学系。  据条件⑥ 物理系毕业者、乙都没再和丙联系过 推出:甲=物理系,排除C项:甲毕业于数学系。  据条件② 作家称赞中文系毕业者 排除D项:中文系毕业者是作家。  (2)排除B、C、D后,答案为A。  【提示】运用排除法颇具机动灵活性,针对不同的个体试题,可能有不同着眼点或切入点,有的简明,有的相对稍繁。但是,对于应试来说,针对个别试题的个别手段往往没有普适性,应从宏观上把握。  【小结】快读:确定条件诸多,未必细读分明;  快解:首选排除方法,辅助推演澄清。  四、条件不确定假设是关键  对于有一个或多个确定条件的试题,我们介绍了快捷方法。对于没有确定条件的试题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对策呢?那就是假设法。公务员演绎推理(逻辑判断)测试中,利用假设方法完成推理的试题越来越多。面对试题,在不能确定题干条件真或假的情况下,运用 假设 是重要方法。假设方法要遵照以下原则:  ①假设某条件为真,依据这个真能推出系列的结论,否则,这个假设就没有应用意义;②从假设为真的条件推出矛盾,则可断定这个条件为假。  例1.(山东2009-63)有一件未留姓名的好人好事在某社区传开,甲、乙、丙、丁有如下对话:  甲说:这件事肯定是乙丙丁中的一位做的。  乙说:我没有做这件事,好人好事是丙做的。  丙说:此事是甲和乙中的一位做的。  丁说:乙说的是事实。  经调查,证实这4人中有两人说的符合实际。  由此推出( )。  A.是甲做的好事B.是乙做的好事  C.是丙做的好事D.是丁做的好事  【答案】B  【考点】假设  【解一】(1)此题似乎像矛盾解析题型,但题干中条件并没显现出矛盾。题干条件不确定,采用假设法。  (2)假设乙真,则甲和丁都真,推出三个真,与条件两真两假不符,故乙必假。推出是乙做的好事。答案为B。  【解二】假设丁真,那么甲和乙都真,出现三个真了,与条件两真两假不符,故丁必假。丁说 乙说的是事实 为假,推出:乙假。即乙说 我没有做这件事 不是事实,实际是乙做的好事。因为只有一个人做好事,所以其他人都没有做。答案为B。  【提示】如果先假设甲为真,则乙、丙、丁的真假不能确定,解析试题要果断放弃这样的假设。  例2.(浙江2009-90)有红、蓝、黄、白、紫五种颜色的皮球,分别装在五个盒子里。甲、乙、丙、丁、戊五人猜测盒子里皮球的颜色。甲:第二盒是紫的,第三盒是黄的。乙:第二盒是蓝的,第四盒是红的。丙:第一盒是红的,第五盒是白的。丁:第三盒是蓝的,第四盒是白的。戊:第二盒是黄的,第五盒是紫的。猜完之后打开盒子发现,每人都只猜对了一种,并且每盒都有一个人猜对。  由此可以推测( )。  A.第一个盒子内的皮球是蓝色的B.第三个盒子内的皮球不是黄色的  C.第四个盒子内的皮球是白色的D.第五个盒子内的皮球是红色的  【答案】C  【考点】假设  【解析】(1)假设选项A(1蓝)正确,则推出矛盾:1蓝,则丙说 1红 错而 5白 对,则戊说 5紫 错而 2黄 对,则甲说 2紫 错则 3黄 对。至此推出:2、3都黄矛盾,所以A不是答案。  (2)B不能成为确定条件,放弃假设B。  (3)假设C(4白)正确: 4白 则乙说 4红 错则 2蓝 对,则甲说 2紫 错则 3黄 对,则丁说 3蓝 错则 4白 对,则丙说 5白 错则 1红 对,剩余的5只能是紫色。至此推断结束,且符合 每人都只猜对了一种,并且每盒都有一个人猜对 ,答案为C。  例3.(江苏A类2007-55)在某城市,有一家银行被盗,警方通过侦查,拘捕了1号、2号、3号、4号、5号、6号六个重大嫌疑人。经过审问,查明了以下事实:1号、5号、6号三人中只有两个作案,1号、2号两人最少有一个作案,2号和3号两人要么都作案,要么都没有作案,1号和4号两人中只有一人作案,3号和4号两人中也只有一人作案。据此,可以推出全部案犯人数是( )。  A.3B.4C.5D.6  【答案】B  【考点】假设  【解析】(1)整合题干条件:  ①1 5 6=2个;  ②1 2;  ③2,3/-2,-3;  ④1/4;3/4。  (2)假设:4号作案,则有:  4,(-1,-3),2,3,可见:3,-3矛盾,假设不成立。  故断定:-4。则有:-4,1,3,2,5/6(合计4人)。答案为B。  例4.(山东2009-65)在一次对全市中学假期加课情况的检查后,甲乙丙三人有如下结论:  甲:有学校存在加课问题。  乙:有学校不存在加课问题。  丙:一中和二中没有暑期加课情况。  如果上述三个结论中只有一个正确,则以下哪项一定为真?( )  A.一中和二中都存在暑期加课情况  B.一中和二中都不存在暑期加课情况  C.一中存在加课情况,但二中不存在  D.一中不存在加课情况,但二中存在  【答案】A  【考点】假设  【解析】(1)题干三个条件中,没有确定的条件,运用假设方法。假设丙说 一中和二中没有暑期加课情况 为真,那么乙说 有学校不存在加课问题 也真,与题中只有 一真 不符,故丙假。(设真不成立就是假的)  (2)丙: 一中和二中没有暑期加课情况 假,说明 一中和二中 至少有一个学校存在加课现象。  (3)继续推出甲为真,即有学校存在加课问题。继续推知乙说 有学校不存在加课问题 假,即并非(有学校不存在加课问题)为真,再推出:所有学校都存在加课问题。  (4)再继续推知:A项 一中和二中都存在暑期加课情况 真。答案为A。  【提示】 假设哪个条件为真,是解析试题的重要起点。究竟假设哪个条件为真对推理有利呢?这要看后续推理是否能够得到暂时的阶段性结论。如上题,假设甲说 有学校存在加课问题 为真,就不能断定乙说 有学校不存在加课问题 是真是假,也不能断定丙说 一中和二中没有暑期加课情况 的真假。有可能 其他学校有加课现象 而恰恰 一中和二中 没有加课现象。以上通过假设丙说 一中和二中没有暑期加课情况 为真不能成立,接续可推断出甲说 有学校存在加课问题 为真,这就是能够得到阶段性结论的假设。  假设方法在解析其他类型的测试中,应用亦非常广泛。全国各地试题变化灵活,备考可参考本书第一篇第六章 核心考点之智能推理 中的多种试题类型和习题。  【小结】快读:题中条件不明,不必再读多遍;  快解:设真不成则假,设真成立立断。(当机立断是结论甚至就是答案)  五、阅读要分清 论据和论点  所谓论据,就是得到结论的根据,也称前提、例证、证据、假设、支持句、加强句等,本书统称为分句。分句对结论或观点具有说明、支持和加强的作用。所谓论点,也就是在论述中要表述的观点,也称论题、结论、看法等,具有结论性、概括性的作用。本书统称为主句。  通俗地说,论据(分句)是 前提 ,或称 原因 ,是论述的依据;论点(主句)是 结论观点 ,或称 结果 。在 必考 的论证类试题中,通常要求找前提或求结论,这个原因或结论都是作为答案混杂在选项中的,阅读的重要任务是分清论点和论据,也就是分清主句和分句。  分句和主句的关系:分句是支持证明主句的理由,具有前提性、条件性;主句是叙述的中心和主旨,具有结论性。请看这样一段论述:  祖国强大了。国庆阅兵式气势浩瀚,军威炯炯,是战无不胜的宣言;海地救灾中丰富的救灾物资和居世界前位的科学手段,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和关注;面对非典、甲型流感,我们都有沉着、冷静、科学、可行的预警方案;留洋华人在世界各国已经被刮目相看。  这段论述的主句是 祖国强大了 。而 军威、救灾、预警方案、被刮目相看 都是说明主句、加强主句的分句。  在阅读试题中,一段并列关系的论述,其实是有主句和分句层次的。阅读中,分清主句和分句,是快速、正确解析逻辑论证试题的关键。  例1.(国考2010-83)在一次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在一座唐代古墓中发现多片先秦时期的夔文(音kui,一种变体的龙文)陶片。对此,专家解释说,由于雨水冲刷等原因,这些先秦时期的陶片后来被冲至唐代的墓穴中。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上述专家的观点?( )  A.在这座唐代古墓中还发现多件西汉时期的文物  B.这座唐代古墓保存完好,没有漏水、毁塌迹象  C.并非只有先秦时期才使用夔文,唐代文人以书写夔文为能事  D.唐代的墓葬风俗是将墓主生前喜爱的物品随同墓主一同下葬  【答案】B  【考点】削弱主句  【解析】(1)整合题干:  主句:专家观点,由于雨水冲刷,将先秦陶片冲入唐代古墓;  分句:唐代古墓中发现先秦夔文陶片。  提问要求:削弱 专家观点 ,即主句。  (2)选项B 唐代古墓保存完好,没有漏水 直接反驳专家观点 雨水冲刷带入陶片 。答案为B。  (3)选项A 唐代古墓发现西汉文物 不能说明这里没有先秦文物。  (4)选项C 除了先秦用夔文,唐代也书写夔文 以及选项D 古墓文物是墓主生前之物 不能说明 墓中没有被冲刷而来的文物 ,因此不应入选。  例2.(安徽2009-84)因为化纤是用石油等原料人工合成的,生产化纤会产生许多污染物,要用掉许多能量和水,而且化纤垃圾在自然环境中降解速度很慢,所以一般人都认为穿着纯棉织物要比使用化纤织物更环保。  下列哪项如果为真,会对上述观点构成最强有力的质疑?( )  A.最新的化纤纤维在外观、手感、吸湿性等方面与纯棉织物没有什么明显差别  B.科学家正在研究回收、利用、处理化纤垃圾的新办法  C.纯棉织物价格比较高,占人口多数的工薪阶层和农民想穿也穿不起  D.棉花是使用农药最多的农作物,世界上的杀虫剂25%被用于棉花种植  【答案】D  【考点】削弱主句  【解析】(1)整合题干:  分句:生产化纤产生污染物;  主句:一般人认为穿纯棉织物比化纤织物环保。  提问要求:反驳 纯棉织物更环保 。  (2)选项D 棉花是使用农药最多的农作物,并不比化纤环保 ,直接反驳 纯棉织物更环保 ,答案为D。  (3)选项A、C与环保无关,不能反驳主句。  (4)选项B 研究处理化纤的新办法 ,没有说明化纤比纯棉环保,排除。  例3.(国考2010-88)以往,境内企业进出口只能以美元或第三方货币结算,在合同签约至合同执行完毕期间汇率的变化会使企业的实际盈收出现波动,而现在银行推出了人民币结算业务。由于人民币是境内企业的本币,合同计价和企业运营的主要货币相一致,境内企业在合同签订前就能够切实了解交易的成本和收入,从而防范了汇率风险。因此,使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企业必定会增多。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作为上述论证的前提条件?( )  A.有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开展对外贸易的企业数量会越来越多  B.在与国内企业发展贸易时,由于人民币币值保持稳定,境外企业愿意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  C.有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国内企业可以更方便地将跨境贸易开展到世界各地  D.由于国内巨大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多的境外企业愿意与国内企业开展贸易往来  【答案】B  【考点】必要前提  【解析】(1)整合题干:  主句:使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企业必定会增多;  分句:银行推出人民币结算业务。  提问要求:补充必要前提。  (2)根据题干,境内企业进行跨境贸易的前提必须是, 境外企业愿意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 。答案为B。  (3)A项 有了跨境贸易,开展对外贸易的企业就增多 ,如果对外贸易的企业不用人民币结算,那么使用人民币结算业务的企业也不会增多,不能支持题干论述。  (4)选项C、D与A一样,如果这些企业都不愿意使用人民币结算,就不能支持结论 使用人民币结算业务的企业必定会增多 。  【提示】必要前提是一个结论不可缺少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结论就是空话。如没有B项的 境外企业愿意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 这个前提,那么题干结论 使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企业必定会增多 就是空话。  例4.(安徽2009-82)失眠或睡眠质量差会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调查发现,很多睡眠不好的人都有睡前饮用咖啡的习惯。因此,喝咖啡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是治疗失眠症的辅助手段。  以下哪项为真,对题干的结论是最有力的反驳?( )  A.咖啡有很好的安眠作用  B.有证据表明,咖啡有提神的作用,这很可能是导致他们睡眠不好的原因  C.咖啡是人们喜爱的饮料  D.咖啡辅助治疗失眠症,将产生严重的副作用  【答案】B  【考点】削弱主句  【解析】(1)整合题干:  分句1:失眠、睡眠质量差影响健康;  分句2:睡眠不好的人都会睡前喝咖啡;  主句:喝咖啡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是治疗失眠的手段。  提问要求:反驳结论 喝咖啡有助睡眠 。  (2)选项B 证据表明,咖啡导致人们睡不好 直接反驳了 喝咖啡有助睡眠 。答案为B。  (3)选项A、D 咖啡有安眠作用 是支持选项。  (4)选项C与题干无关。  例5.(国考2009-96) 东胡林人 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文化遗址,在遗址中发现的人骨化石经鉴定属两个成年男性个体和一个少年女性个体。在少女遗骸的颈部位置有用小螺壳串制的项链,腕部佩戴有牛肋骨制成的骨镯。这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的审美意识已开始萌动。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判断?( )  A.新石器时代的饰品通常是石器B.出土的项链和骨镯都十分粗糙  C.项链和骨镯的作用主要是表示社会地位D.两个成年男性遗骸的颈部有更大的项链  【答案】C  【考点】削弱主句  【解析】(1)要求削弱上述判断。上述判断即指题干中的结论(主句)。根据发现 出土少女遗骸佩戴饰品 ,即得出结论: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审美意识开始萌动。削弱要针对 审美意识 这个结论。  (2)削弱这个结论的是C:项链和骨镯的作用主要是表示社会地位。 表示地位 是对 有审美意识 的削弱。答案为C。  (3)A项是针对饰品材质或式样而言,与题干结论不相干。进一步说,如果新石器时代有饰品(石器),那就加强了 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有审美意识 的说法,是支持项。  (4)B、D为无关项。  例6.(湖北2009-76)动物的冬眠,完全是一项对付不利环境的保护性行为。引起动物冬眠的主要因素,一是环境温度的降低,二是食物的缺乏。科学家们通过实验证明,动物冬眠会引起甲状腺和肾上腺功能的降低。与此同时,生殖腺却发育正常,冬眠后的动物抗菌抗病能力反而比平时有所增加,显然冬眠对它们是有益的,使它们到翌年春天苏醒以后动作更加灵敏,食欲更加旺盛,而身体内的一切器官更会显出返老还童现象。由此可见,动物在冬眠时期神经系统和肌肉仍然保持充分的活力,而新陈代谢却降到最低程度。  以下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结论的是( )。  A.很多昆虫,不是以 成虫 或 幼虫 ,而是以 蛹 或 卵 的形式进行冬眠  B.刺猬,一次冬眠能睡上200多天,醒来后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到原来的精神和体力  C.在加拿大有些山鼠冬眠长达半年,冬眠期间脉搏变得极为微弱,体温更直线下降,可到5摄氏度  D.雌熊在冬眠中,让雪覆盖着身体,一旦醒来,它身边就会躺着一两只小熊,这是冬眠时生产的仔  【答案】B  【考点】削弱主句  【解析】(1)概括题干结论:动物冬眠时期神经系统和肌肉仍然保持充分活力,新陈代谢却降到最低程度。  (2)最能削弱这个结论的是B:刺猬冬眠醒来后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到原来的精神和体力。可见,与题干中 冬眠时期神经系统和肌肉仍然保持充分活力 相悖。答案为B。  (3)A项中只说了昆虫在冬眠形式上的 变化 ,没有涉及 神经系统和肌肉 的活力状态,与题干结论不相干。同理,C、D项只说了其冬眠时期的生理现象,没有涉及 神经系统和肌肉 的活力状态(不可离开题干条件推测或联想)。  【提示】解题中要遵照解题要求,按照题干给出的条件分析,不估计(推测)、不联想(附加前提)、不借助专业知识。  例7.(山东2009-70)近几年,为治理城镇污水,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不断升温。大规模上马污水处理厂,的确能在短期内实现城镇生活用水COD的减排。但是,一些地方城镇生活污水经过鱼塘和天然湿地的生态净化,COD浓度也能大幅度降低。  由此推出( )。  A.单一的集中治理模式不符合环境保护自身的规律  B.治污就是要付出消耗能量和资金的代价的  C.减排手段因地制宜,多种方式相结合  D.为治污而治污,不能将节能与减排结合好  【答案】C  【考点】归纳概括结论  【解析】(1)题干列举:①污水处理厂能在短期内实现城镇用水COD的减排。②地方城镇生活污水经过鱼塘和天然湿地生态净化,COD浓度也能大幅降低。  (2)以上两个事例,分别指出不同地方、不同情况采用的不同方法,可概括为C:减排手段因地制宜,多种方式相结合。注意:这是对列举事例的概括,既不是 要求 ,也不是 应该 。答案为C。  【提示】A中所说的 规律 是附加的,题干中没有关于 规律 的陈述。退一步说,地区环境不同就可能蕴涵不同规律。针对某个特定环境,单一的集中治理模式有可能符合特定环境的规律而适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 以偏概全 以点罩面 地一概而论。  例8.(山东2009-69)研究人员通过基因操作,使实验鼠体内能够代谢葡萄糖和脂肪酸,但不能代谢醋酸,然后比较这些实验鼠和正常实验鼠在喂给饵料和绝食48小时的状态下,身体状态有何不同。结果发现,在被迫长时间绝食的状态下,不能代谢醋酸的实验鼠体温和耐力明显降低。醋酸是生命体内基本物质,而实验鼠身体构造又与人体非常接近。  由此推出( )。  A.醋酸在其维持人体能力供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B.醋酸可以作为人体一种不会提升血糖值的能量源  C.代谢产生的三磷酸腺是生命活动的能量源泉  D.在持久运动时,脂肪酸和酮体是ATP的主要来源  【答案】A  【考点】归纳概括结论  【解析】(1)要求推出结论,题干提供三个并列的分句作为论据:①长时间绝食不能代谢醋酸的实验鼠体温和耐力明显降低。②醋酸是生命体内基本物质。③实验鼠身体构造与人体非常接近。  (2)既然醋酸是生命体内基本物质,人是生命体(接近实验鼠),所以A项是可得到的结论:醋酸在其维持人体能力供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答案为A。  (3)B、C、D在题干中找不到任何证据支持,不是题干结论,不取。  例9.(国考2009-91)有的人即便长时间处于高强度的压力下,也不会感到疲劳,而有的人哪怕干一点活也觉得累。这除了体质或者习惯不同之外,还可能与基因不同有关。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研究小组通过对50名慢性疲劳综合症患者基因组的观察,发现这些患者的某些基因与同年龄、同性别健康人的基因是有差别的。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该研究成果应用于慢性疲劳综合症的诊断和治疗?( )  A.基因鉴别已在一些疾病的诊断中得到应用  B.科学家们鉴别出了导致慢性疲劳综合症的基因  C.目前尚无诊断和治疗慢性疲劳综合症的方法  D.在慢性疲劳综合症患者身上有一种独特的基因  【答案】A  【考点】必要前提  【解析】(1)概括题干论述:研究发现慢性疲劳综合症患者的某些基因与健康人的基因有差别,所以研究成果可应用于慢性疲劳综合症的诊断和治疗。  (2)要支持 可应用 说,不可或缺的条件是A项: 基因鉴别已在一些疾病的诊断中得到应用。 缺了这个条件提出应用就是空话。答案为A。  (3)B是偷换概念项。把 发现基因差别 偷换成 鉴别出了导致慢性疲劳综合症的基因 。D可看做是从题干论述中推出的结论:从 发现基因差别 推出 有独特基因 。  【提示】D项 在慢性疲劳综合症患者身上有一种独特的基因 是支持 发现 的必要前提,而不是在逻辑上支持 应用于诊断和治疗 。  【小结】快读:一个主句一论点,分句并列做条件;  快解:支持推出或削弱,分句主句要关联。(仅依据题干)  六、选项要证据 直观是答案  公务员考试有些试题要考查从前提最直接能推出什么、不能推出什么的证据确证度。由A推出A的证据确证度是100%,这种试题被称做 直观 题。 直观 题的特征是:从几个并列的条件中直接推出其中的一个或全部。如:雨亭学习好、身体好、事业心强。那么可以直接单独推出 雨亭事业心强 。亦可 重复式 地全部推出。这样的推理在普通逻辑中被称做 联言推理 。(可参照 十一 的介绍)  例1.(福建春季2009-93)行政复议法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可以向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申请复议。行政诉讼法规定:对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的行政案件,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先向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复议,申请人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从以上论述,可以推导出的是( )。  A.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只能申请行政复议  B.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只能提起行政诉讼  C.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不能直接提起行政诉讼  D.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可以在法律规定的时间内提起行政诉讼  【答案】D  【考点】联言推理  【解析】(1)整合题干:  ①公民等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②不服复议的,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或者直接向法院起诉。  (2)根据② 不服复议,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直接推出D, 对行政复议不服,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  (3)选项A、B都不全面,和题干条件 既可以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直接提起行政诉讼 不符,排除。  (4)选项C 不能直接提起行政诉讼 与题干 也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 矛盾,排除。  例2.(湖南2009-98)所谓 白色污染 ,是人们对塑料垃圾污染环境的一种形象称谓。它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随意乱丢乱扔,又难以自然降解,于是形成环境污染的现象。  由此可以推出( )。  A.白色环境污染难以消除B.高分子化合物难以自然降解  C.制止乱丢乱扔就能消除环境污染D.容易自然降解的固体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答案】B  【考点】联言推理  【解析】(1)根据题干 高分子化合物被乱丢,且难以自然降解,形成环境污染 ,可以直接推出选项B 高分子化合物难以自然降解 。  (2)选项A与题无关,题干没有给出白色污染难以消除的条件。  (3)选项C和D属于 非黑即白 ,是错误选项。  【提示】此类题型容易受常识干扰,想当然地虚构了非题干的条件,因此就会误选一个与常识最为接近的选项,必须注意。  例3.(广东2008-83)去年,广州市出台了《对城市绿化工程施工的验收规范》,其中对漂浮类水生植物凤眼莲和浮萍的种植适宜水深不设限制,这意味着来自南美洲的外来物种--凤眼莲可全方位用于该城市的水体绿化工程。根据以上信息,现有三个命题:  Ⅰ.未来几年,该市水体绿化工程将大量种植凤眼莲和浮萍。  Ⅱ.未来几年,该市与南美洲的凤眼莲贸易将急剧增加。  Ⅲ.该市对种植凤眼莲和浮萍的水域深度没作具体要求。  以下选项中,哪项一定为真?( )  A.Ⅰ、Ⅱ和ⅢB.只有Ⅱ和Ⅲ  C.只有Ⅰ和ⅡD.只有Ⅲ  【答案】D  【考点】联言推理  【解析】(1)试题要求对 结论性命题 作选答。首先概括题干分句:  分句1:《规范》对漂浮类水生植物凤眼莲和浮萍的种植适宜水深不设限制;  分句2:这意味着凤眼莲可全方位用于该城市的水体绿化工程。  (2)备选项Ⅲ是对分句1的同义转述,在逻辑上是同一命题的完全重复,必然真。根据A推A公理,答案为D(只有Ⅲ)。  (3)Ⅰ、Ⅱ两项都是没有确凿证据的猜测或想象,万万不可做推断出的真命题。  【提示】公务员试题中,从 水深不受限制 推出 水深不受限制 ,从 有基因组 推出 有基因组 ,这证明了一个事实:公务员试题遵循着 A?A 这个逻辑公理。  直观型试题比较好理解。从 有基因组 推出 有基因组 是可靠的逻辑结论。有些考生往往觉得:会这么简单吗?于是就选择无根据而受暗示的、却不合逻辑的推测、想象等错误选项。  例4.(山东2008-87)人类基因组测序完成后,生物学家便一直在绘制碱基因上的小差异,即单核苷酸多态性,这些小差异成为2007年十余个研究项目的关键内容。在这些被称为广泛关联基因组研究中,研究人员对数千名患病或无病个体的DNA进行了对比,以确定哪些小的基因差异会给人类带来疾病风险。  由此推断不出的是( )。  A.今后更多的人将会拥有自己部分或全部的基因组  B.今后更多的人将更准确地了解自己存在患何种疾病的风险  C.发现人类基因组个体差异  D.发现人类基因组集合体差异  【答案】D  【考点】归纳概括  【解析】(1)根据 人类基因组测试完成 ,以及其他多个涉及 人类基因 的前提,已经确认人类拥有自己的基因组,可直接推出A:今后更多的人将会拥有自己部分或全部的基因组。  (2)根据 对数千名患病或无病个体的DNA对比,确定哪些小的基因差异会给人类带来疾病风险 可直接推出B:今后更多的人将更准确地了解自己存在患何种疾病的风险。  (3)根据 绘制(人类个体)碱基因上的小差异 可直推出C:发现人类基因组个体差异。  (4)D项说:发现人类基因组集合体差异。题干中只指出 个体差异 ,没有提及 集合体差异 。答案为D。  【小结】快读:简明理解题干;(简化语句如:有 基因组 不限制 等)  快解:重复条件必选。(注:A?A是逻辑公理,证据确证度100%)  七、 以偏概全 错 部分不推 全    部分不推全 是论证分析过程中极其重要的分析原则。违反了这个原则,就会犯 以偏概全 的逻辑错误。所谓 部分 是个别性现象,指非整体性属性,包括一些、大多数 全 则是相对部分来说的全称概念,如都、任何、所有 顾名思义, 部分不推全 包括个别现象推不出整体现象、少数现象推不出多数现象、用某一类的性质推不出不同属性的其他类属性等。这个原则可引申到机械类比或样本不足的归纳推理。如:发现某地区某几个人长了6个手指,就断言:这个地区的人都是6个指头。这就是样本不足的归纳,犯了常言中 以偏概全 的逻辑错误。这个类型的题是公务员考试常见的试题。  例1.(安徽2009-83)一位退休教师说: 老师最喜欢的是成绩最好的学生,我也是这样。现在回顾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才发现:一个学生成绩好不等于他将来的事业很成功。在我所教过的学生中,有的人读书时成绩很好,有的人后来事业很成功,但是却没有一个当年成绩最好的学生后来在事业上很成功。   如果该老师说的话为真,以下哪项也必然为真?( )  A.该老师当年最喜欢的学生后来在事业上都不是很成功  B.后来在事业上很成功的学生中,有的是该老师当年最不喜欢的  C.该老师的学生中,当年成绩最差的后来在事业上也都不成功  D.凡是老师最喜欢的学生,毕业后在事业上都不会很成功  【答案】A  【解析】(1)整合题干:  分句1:老师最喜欢成绩最好的学生;  分句2:一个学生成绩好不等于他的事业很成功;  分句3:该老师的学生,没有一个成绩最好的学生后来事业很成功。  (2)根据分句可知 该老师最喜欢的学生后来事业不很成功 ,因此选项A是答案。  【提示】题干 我所教过的学生 推不出 凡是老师最喜欢的学生 。因为从一个老师不能推出所有老师。
0条 [查看全部]  【供应华图公务员名家讲义 判断推理模块宝典(第5版)】相关评论
 
更多..本企业其它产品
 
更多..推荐产品

[ 供应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