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丛书名: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教材定价:16.00页数:270字数:230000装祯:平装版次:1所属分类:图书-文学-中国古诗词 内容简介 本书是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教材。 作者简介 程郁缀,男,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社会科学部部长。曾在日本神户大学和香港树人学院讲过学,对唐宋诗词颇有研究;除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进行教学和指导研究生外,还负责北大的文科科研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文学功底和研究能力。他的学术文章以通俗、活泼、有趣著称。 章节目录 文摘 书摘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在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人们也逐步地意识到山丘河流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也还起着娱悦和慰藉作用,因而在《诗经》中我们也看到有对山冈、河岸怡人景致的描写。如《魏风 汾沮洳》写一个女子在汾水边劳动,爱上从旁边经过的一个英俊男子。诗的第一章写道: 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其之子,美无度。美无度,殊异乎公路。 汾沮洳,就是指汾河旁的低湿之地。第三章的开头 彼汾一曲 ,说的就是在汾河的水流弯曲之处。又如《小雅 谷风》的第三章: 习习谷风,维山崔嵬。无草不死,无木不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 这里的 维山崔嵬 ,描写山高峻的样子,十分传神。还有如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 (《召南 草虫》)写南山、 河水洋洋 (《卫风 硕人》)写黄河水势盛大的样子、 褰裳涉溱 (《郑风 褰裳》)写提起衣裳涉过溱水等等,这些诗中也都涉及到山和水。特别是《秦风 蒹葭》的第一章写道: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通过苍苍的蒹葭、蜿蜒曲折的河水,创造了缥缈惝恍、迷离不定的意境,抒发了追求伊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微妙心情。诗中蒹葭、河水等自然风物的描写,虽然笔墨淡微,但却起到了渲染氛围的作用。当然,《诗经》中写到的山水,并不是作为描写对象,一般缺乏整体性,只限于山水景物的个别形象;而且大都是作为比兴用的,在作品中也只是处于陪衬的地位,写法上也比较单、简略。尽管如此,但是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们对于山水景物,已经开始有了初步的审美意识和欣赏情趣,为后来山水诗的定型、成熟,垫下了第一块未经打磨的天然粗糙的基石。从《诗经》到楚辞,又经历了三百多年的时间。《诗经》是黄河流域中原文化的结晶,而楚辞则是长江流域南方文化的结晶;《诗经》是集体歌唱的产物,而楚辞则是以伟大诗人屈原(约前340 前277?)为代表的诗人们个人独立歌唱的产物。在楚辞中,诗人对山水的描写向前推进了一步。南方长江流域气候和暖,雨水充沛,植物繁茂,山川秀美,南方人们对大自然的感受比起北方人们的感受,自然而然地要亲切得多;人们同自然的关系,也显得平等得多、亲近得多。而诗人们所关切的不仅仅在山水的物质功用之上,而且开始关切山水在人们对大自然的审美过程中的精神价值。如《离骚》中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 济沅湘以南征兮 等,写到了登山丘与济江水,当然这也只是一般地写到山水。但在《九歌 湘君》中所描写的 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 、 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 ,《九歌 湘夫人》中所描写的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九章 涉江》中所描写的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九章 抽丝》中所描写的 望北山而流涕兮,临流水而太息 等等,已经开始借登山临水以抒发内心感情:登高山以望远寄情,,临流水以对波抒情;既可以抒离别之情,又可以抒故国之思。但楚辞中的诗人们描写山水的目的,也还不是表现山水景物本身的美,不是对登临山水的乐趣的有意刻画,而是利用自然山水的描写,多多少少间接地抒发了作者的某些情感。 尽管如此,楚辞中对山水自然景物的摹拟与刻画里,已显示出诗人对山水之美具有很强的赏爱意识;而且楚辞中表现的模山范水和状景写物的技巧,显然比《诗经)前进了一步。 (参见王国瓔《中国山水诗研究》)2.山水诗的产生和山水诗流派的初步形成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诗人。屈原之后,历经秦(前221 前207)汉(前206 220)四百多年,文人的诗歌创作处于低潮,民间的诗歌创作乐府诗倒继承了(诗经)精神,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古代诗歌史上第一个文人创作的高潮,是在东汉末年的建安(196 220)时代, 三曹 、 七子 等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在当时的诗坛上际会风云,创作了一大批杰出的诗歌。在这些诗人中,诗风如 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明敖陶孙 诗评))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155 220)可以说是建安诗坛上著名的诗人。他的《步出夏门行》诗中有一首后人加了一个题目叫(观沧海)的诗,可以说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山水诗。这首诗这样写道:东临碣石,以现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聿甚至哉,歌以咏志。开头平平而起,诗人写自己登上了高高的碣石山,得以纵观浩瀚的沧海。 水何澹澹 ,仿佛是诗人刚刚见到大海的一刹那间、惊叹大海的壮阔脱口而出之赞语。接下来诗人的目光回收到山岛上,山岛上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给人以生命顽强之感。随着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刚才还是澹澹的大海,一下子 洪波涌起 ,呈现出排山倒海的壮观。伴随着海潮的涌起,诗人张开了联想的翅膀,想象那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就连宇宙中最灿烂、最充实、最光辉的太阳、月亮和星星、银河,也好像从来没有离开过大海的怀抱。这真是千古咏海名句!这首诗以大海、山岛为描写对象,既有具体的刻画,又有大笔的勾勒,诗人自己那壮阔的襟怀,也是通过对山水的正面描写来展示的。因此,后世山水诗歌的选本,一般都将这首诗作为开篇之作。山水诗的日渐成熟,是在魏(220 265)晋(265 420)南北朝(420 589)时期。这个时期的士族门阀制度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那种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左思《咏史》其二)的不合理现象,使得一部分出身寒门、怀才不遇的文人,在现实仕途上受挫后,转向到自然山水中去寻求慰藉,渐渐地形成了游山玩水的风气。此外, 晋宋时代,尤其是南渡以后,江南的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土族地主阶层的物资生活条件更加优越,他们大造别墅,在优美的山水之间过着登,临吟啸的悠闲生活。而作为生活环境的山水景物,也就很自然地反映在诗中。刘勰《文心雕龙 明诗》说 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山水诗的产生,与当时盛行的玄学和玄言诗有着密切的关系上。当时的玄学把儒家提倡的 名教 与老庄提倡的 自然 结合在一起,引导士大夫从山水中寻求人生的哲理与趣味。 因此在玄学发展的过程中,山水审美的意识也渐增。借山水体玄,成为当时一种普遍的风气。在玄言诗里,也常常寓玄理于山水之中,或借山水以抒情,因而出现了不少描写自然山水的佳句,可以说玄言诗本身就孕育了山水诗。晋宋之际,随着自然山水审美意识的不断浓厚,山水绘画及理论也应运而生。这对于山水诗的产生,无疑也有着促进的作用。 (衰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为山水诗歌奠定基础的诗人是南朝宋诗人谢灵运(385 433)。谢灵运本是东晋世族谢玄之孙、曾写过刻画山水景物的《游西池》诗篇的诗人谢混之侄。由晋人宋后,他不满刘宋王朝喜欢的统治,虽任永嘉太守,但却心思不在官场,而在山水之间。在辞去永嘉太守返回故乡始宁县庄园时,写下了《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一诗。诗曰: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儋忘归。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囚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诗人描写黄昏中游湖所见之景,刻画细致生动。 游子儋忘归 句,巧妙地化用了屈原(九歌.东君)中 羌声色兮娱人,观者儋兮忘归 句,显得很自然;尤其是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两句写暮色中的景色,细微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