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免费发布信息网站
贸易服务免费平台
 
 
发布信息当前位置: 首页 » 供应 » 办公、文教 » 库存图书 » 供应科技之光记杰出科技作家

供应科技之光记杰出科技作家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规 格: 行业标准 
单 价: 面议 
起 订:  
供货总量: 99999
发货期限: 自买家付款之日起 3 天内发货
所在地: 北京
有效期至: 长期有效
更新日期: 2010-10-19 07:09
浏览次数: 1
询价
公司基本资料信息
 
 
 
【供应科技之光记杰出科技作家】详细说明
书名:科技之光 记杰出科技作家作者:魏然主编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日期:2008年6月ISBN:978-7-122-02880-8页数:716开本:16市场价格:¥168元会员价格:¥143元VIP价格:¥138元赠送积分:168分版次: 1浏览次数:1 本书比较集中地介绍了148位科学家、工程专家和科技作家的学习成长、工作奋斗、勤奋创业和译著工作的情况。书中记载的内容虽然只是他们的学习、工作业绩和生活的一些片断,但却展示了这些专家学者的崇高理想而又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同时也介绍了中国科学技术、中国化学化工和化工出版事业从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光辉发展历程。该书适用于科学界、工程界和出版界的广大读者,适用广大青年学习阅读,也可供其他人员参阅。前言:化学工业出版社(以下简称化工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已有55周年的发展历史。55年来,在党和国家出版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依靠众多科技专家学者的无私奉献与热心帮助,化工出版社55年的辛勤耕耘,换来了事业发展的丰硕成果。到2008年,化工出版社已连续3次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良好出版社,连续3年在新闻出版总署组织的社店互评中被评为全国 讲信誉、重服务 出版社,连续11年获得 中央国家机关精神文明单位 和 首都精神文明单位 称号,2007年被评为 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 和 2006~2007年度诚信经营优质服务 出版单位。特别是改革开放近30年来,化工出版社坚持 立足大化工,面向大科技 的出版理念,以 传播科技,服务社会 作为发展战略,不断深化出版改革,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出版规模迅速扩大,经营业绩快速增长,在科技出版行业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创业之路。化工出版社从50年前的小型专业出版社,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专业特色突出、品牌优势明显、管理比较规范、图书市场覆盖面较广、有较高知名度和信誉度的中央级综合科技出版社。五十五年风雨路,笔墨耕耘现彩虹。在化工出版社55年的建社与发展历程中,化工科技出版事业的每一项成就无不倾注了我国化工科技专家学者的辛勤汗水。在化工出版社成立之初,出版社的出版能力弱小,那时的化工出版主要依靠一批投身新中国建设的科技人员,翻译出版前苏联的化工科技图书和教材,同时配合化工行业建设出版一系列工人、技术干部培训用书和初级教材,在部领导的支持下创办化学工业部的机关刊物《化学工业》。20世纪50年代末,在我国化学工业先驱者之一侯德榜先生的大力支持下陆续出版了他本人所著的《制碱工学》、《天然碱》、《制碱工作者手册》等著作,及时汇集和传播了我国民族重化工生产的最新科技成果,开创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工科技图书出版的先河。在20世纪60年代,化工出版社的出版能力逐步提高,在化工科技专家和学者的支持下,配合化工行业经济建设与教育教学的需要,平均每年出版图书和教材100多种。其中有原化学工业部高扬部长亲自参与审稿并为之作序的《化学工业知识丛书》(共14种),化工专家姜圣阶主编的我国合成氨行业第一部专著《合成氨工学》(第一卷),第一批自编教材《化工过程及设备》等一些深受化工系统干部工人喜爱的科技图书和教材。化工出版社的品牌图书《机械设计手册》第一版分上、中、下三个分册首次出版发行,《化工辞典》第一版也正式出版。1963年10月第一次全国化工出版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由化学工业部副部长吴亮平和侯德榜主持,会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化工科技出版工作的经验,审议了《化工科技十年选题规划(1963~1972年)》。这次会议在老一代化工科技专家和学者的参加下,第一次系统规划了我国化工科技出版工作,极大地调动了化工系统科技人员从事著译活动的积极性,促进了化工出版事业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化工出版社的出书专业进一步拓宽,一批具有专业特色的好书陆续组织出版。如《合成氨工学》第二卷和第三卷相继问世,《橡胶工业手册》(第一版,共9个分册,750万字)陆续出版,一批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图书《从环境保护说起》、《工业与环境》及《农业与环境》的出版,对于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改革开放以后(1978~1992年),化工出版社全面开展专业特色建设,努力提高化工科技图书的出版水平和能力。1978年,沉寂二十年之久的《化学工程手册》在时钧、汪家鼎等一大批化工专家和学者的参与下终于启动,不久第一版面世,成为广大化工技术人员案头常备的工具书。仅1978年当年就出书86种,比上年增加了32种。1983年,在化工部副部长杨光启同志主持下,第二次全国化工科技出版工作会议在昆明召开,会议进一步规划了化工科技出版工作。1984年成立了以院士、教授、专家和企业家为主体的化工科技图书编审委员会,编审委员分别来自我国化学化工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代表了我国化工科技行业的最高水平,编审委员会成为化工出版社专业建设的智囊团。1986年,在原化工部秦仲达部长的指导与大力支持下,化工出版社组织全国1200多位科技专家学者开始编纂《化工百科全书》,1990年12月第一卷出版,以较高的图书品位展示了化工出版社的出版能力。1993~2007年期间,化工出版社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基础,以强化管理为保证,以队伍建设为根本,依靠化工科技图书编审委员会的专家和学者,坚持科技出版方向,走专业化内涵式发展的出版之路,不仅推出了一批得到社会各界认可的品牌图书,而且化工版科技类图书的品种和规模在国内科技出版界逐渐名列科技类图书出版的前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化工出版社年出书品种由1993年的335种增加到2007年的3325种;年出书码洋由1993年的3316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4.4亿元,增长13倍;年销售码洋由1993年的3262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3.5亿元,增长11倍;总资产由1992年的4507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3.13亿元,增长7倍;自1993年以来,共有677种书刊荣获省部级以上优秀书刊奖和科技进步奖。化工出版社的快速发展还得益于不断深化出版改革,在改革中化工科技出版事业的发展更是得到各级领导、科技专家和学者的关爱与呵护。化工出版社的改革始于1992年,9月10日时任化工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的贺国强同志亲自带领部机关8个司局的领导,到化工出版社听取和审议了原社长龚镇同志关于出版社改革方案的汇报。1992年9月18日,化工部党组正式批准改革方案,出版社改革从此启动。1993年元月,时任化工部部长、党组书记顾秀莲同志在出版社举办的春节座谈会上指出: 我希望出版社的改革,能为我们事业单位闯出一条路子,创出新的经验。就是作为一个事业单位,完全可以企业化,并且这个路子走得稳稳当当,既符合中央精神,又符合单位的实际情况,有利于自己的发展,这就要闯。 当时就宣布把化工出版社作为部长亲自抓的在京事业单位的改革试点。1993年,在新任出版社社长俸培宗同志和社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出版社从转变观念和树立新意识入手,改革分配制度,转换经营机制,提出了 立足大化工,面向大科技,走进大市场 的专业出版经营思路。同年,按照 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的原则,通过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在出版工作中转换生产经营机制,对生产经营部门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实行干部聘任制。在观念转换上,提出了 树立五大观念,即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时间观念、效益观念、新的分配观念 。1996年,提出了 双效目标责任制 ,对编辑部门实行了以图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基本考核目标的双效目标责任管理;1997年又提出了 发挥优势,形成特色,产生品牌,办出效益 的经营理念;1998年开展了 选题年、销售年、管理年 活动,开始在全社进行出书专业结构重大调整,进一步明确了出版社的市场定位。在原化工部部长顾秀莲,副部长贺国强、李子彬、成思危、王心芳等领导的亲切关怀和直接领导下,化工出版社的每一项改革措施都得到部领导的关心与大力支持。1995年1月,时任化工部副部长的成思危同志对出版社的工作提出了三点要求: 一是更进一步提高出版社的知名度;二是要增强出版社的经济实力;三是要进一步抓好分配这个关键。 贺国强同志在1995年来社参加总结表彰大会时,对出版社的工作肯定为三句话: 一是改革抓得好;二是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三是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 领导的支持与鼓励不断地激发了干部职工改革的热情和信心。1998年3月化工部撤销后,化工出版社相继在原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的领导下,继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速度,李勇武局长(会长)、谭竹洲会长一如既往地对化工出版社给予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深化改革给化工出版社带来了活力,加快发展使化工科技出版事业跃上新的台阶。 十五 期间(2001~2005年),化工出版社通过实施四大战略 发展战略、精品战略、体制和机制创新战略、人才培养战略,使出版社的经济实力和知名度有了较大提高,5年中全社生产经营主要指标的年均增速在30%以上。 十一五 初期,化工出版社以发展壮大为第一要务,在国资委和石化协会的关心支持下,成功地进行了资本运作,在顺义征地100亩,建成了2万平方米的新印刷厂和1万平方米的图书物流中心;在旧印刷厂基础上改建成1.3万平方米的出版社新的办公大楼;惠新里8000平方米的原社办公大楼整体出租,已取得收益。2003年2月25日,时任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同志在化工出版社视察指导工作时谈到: 化工出版社始终坚持了正确的办社宗旨和出版方向,不断深化内部机制的改革,重视领导班子和职工队伍建设。 对化工出版社走 内涵式的专业出版集团道路 寄予希望。2006年8月8日,时任新闻出版总署署长龙新民同志在视察化工出版社时指出: 化工出版社在全国的专业出版社当中是一家导向正确、管理规范、特色鲜明、效益良好的重要出版社,为全国的出版工作创造了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好经验。 2006年12月8日,顾秀莲副委员长亲自为大楼落成剪彩,称赞 新大楼的内外环境和职工工作条件大体上达到了国内外一流出版社的硬件水准 ,并勉励干部职工 尽快把化工社做强做大做出名 。2008年1月14日,成思危副委员长在视察化工出版社时,充分肯定了化工出版社55年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十分高兴地提到近10多年发生的重大变化,多次讲到: 希望化工社能立下雄心壮志,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努力把化工出版社建成拥有国际竞争力、国际知名的出版集团。 2008年,化工出版社在科技出版的创业路上,已经成功地走过了55个春秋。今天,在新的发展时期,化工科技出版事业又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十一五 期间,化工出版社要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 传播科技,传承文明,服务社会,推动社会和谐进步 为长期愿景,以 让每一位中国人了解科学技术,让每一项科学技术服务于社会发展 为出版产业使命。在高新科技领域,紧随前沿亮点,重点展现重大科技成果;在领先技术方面,侧重于应用科学、实用技术和科学普及的出书方向;在结构布局上,突出科技出版主业,发挥专业优势,加快网络及数字出版的步伐,通过产品战略和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销售服务体系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良好结合;在出版改革上,以资产为纽带进行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争取尽早实施转企改制,建立适应出版产业需要的法人治理结构。为保持化工出版社的出版规模和出版能力持续快速增长,在出书规模不断扩大的基础上,加大对品牌书、常销书的培育,重视扩大单品种图书效益,通过对再版重印图书的积累和新增产品的质量提升使产品更加配套齐全,质量效益更加明显。到 十一五 末,实现可供重点书达到1000种,可供常销书达到5000种,使化工出版社在中国科技出版领域争取较前位置,形成专业出版和教育出版两大主要板块共同发展的局面,力争到2020年化工出版社的销售码洋在 十一五 的基础上再翻一番,把化工出版社建设成为中国科技出版与教育培训的领先出版集团。时光流转,岁月更替。回顾历史,我们缅怀老一代化工科技战线上的前辈作家,他们潜心研究、艰苦创业,把智慧和创造传承于后世,他们勤劳奋斗、无私奉献,让科学精神绽放绚丽光芒;面向未来,中国经济与科学技术日益强盛,站在时代的新起点,中国科技人才辈出,我们的科技作家队伍更加广泛,我们也将拥有把化工科技出版事业做大做强的坚实基础。新时期,新任务。在化工出版社改革与发展的新里程,要做科技出版的领先集团,目标远大,任务艰巨。尽管我们已有良好的基础和一定实力,但是面对市场竞争,强手如林,我们仍然需要加倍努力,仍然需要又好又快地发展;我们更需要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的科技专家和学者,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新闻出版总署领导下,用我们的热情与真诚为科技作者服务,让更多的科技人才成为我们的作家队伍,让更多的作者通过化工科技出版这个平台展示科技成果,传播科技文化,以高质量的学术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科技作品,为中国科技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的贡献。在化工出版社成立55周年之际,化工出版社全体职工向长期关怀支持我们的各级领导致以崇高敬意!向辛勤耕耘的广大科技图书作者致以衷心感谢!向热情关心我们的广大读者致以亲切问候!职业革命家 化工实干家 记原化学工业部部长高扬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 忆科学家、化工专家侯德榜院士一切为了发展中国化学工业 记原化学工业部部长秦仲达革命的一生 奉献的一生 忆原化学工业部副部长冯伯华植根广袤的科学沃土 记化工专家、管理学家成思危让中国医药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 记天然药物化学家于德泉院士架起医学研究和化学研究的桥梁 记我国细胞无机化学开拓者王夔院士致力工业结晶 塑造光彩人生 记化工专家王静康院士勤奋钻研 不懈追求 记无机化学家申泮文院士在物理天空中翱翔 记中国物理学家冯端院士中国材料科学大师 记材料科学家师昌绪院士中国新能源技术奠基人 忆化学工程学家朱亚杰院士在有机固体世界里发现神奇 记有机化学家和物理化学家朱道本院士淡泊名利 潜心研究 记中国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开拓者刘昌孝院士锲而不舍的追求 记燃料电池专家衣宝廉院士江南有丹橘 岁岁结硕果 记工业控制专家孙优贤院士中国生态学领域的开拓者 记林业专家、生态学家李文华院士开辟流态化领域新天地 记化学工程专家李洪钟院士088材料世界写春秋 记材料科学家、教育家李恒德院士092从赤脚医生到中国科学院院士 记高分子科学家杨玉良院士100托起工业生物技术的大梁 记生物工程学家杨胜利院士104类比交叉探本源 记材料科学家肖纪美院士109建绿色药库为人类造福 记药用植物学家肖培根院士115倡导科学育人 培养学术先锋 忆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时钧院士119谱写气固分离工程新乐章 记石油化工专家时铭显院士124誉满中华的精馏专家 记化学工程学家余国琮院士128登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领奖台 记化学工程学家、石油化工专家闵恩泽院士132让化工的世界更美 记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汪家鼎院士140深入色谱学科前沿开展创新研究 记分析化学家张玉奎院士145致力于创新药物的开发 记药物化学家张礼和院士148分析是眼睛 人才是中枢 记分析化学家和石油化工专家陆婉珍院士153融中西文化 著炎黄华章 记中西医结合医学专家陈可冀院士157西为中用 造福中华 记过程系统工程专家陈丙珍院士161中国化工设计工作的开拓者 记化学工程专家陈冠荣院士166淡泊儒雅深处行 记分析化学家和教育家陈洪渊院士170中国湿法冶金的先驱 记化工冶金专家陈家镛院士175高擎中国化工新材料工业的大旗 忆国家设计大师陈鉴远院士178勇于涉猎世界科技前沿 记热能工程专家林宗虎院士182倡导阳光生物经济 记生物化工专家欧阳平凯院士186中国高新材料的领军人 记材料科学家周廉院士189名扬中外的分析化学家 记中国医学研究院药物研究所周同惠院士194营造清新大气 还我蓝天白云 记环境工程专家郝吉明院士198致力于生产力转化的精英 记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胡正寰院士201充满激情和创造的人生 记腐蚀与防护专家柯伟院士204勇往直前攀登科学高峰 记化工专家段雪院士208一代化工巨匠 大家风范永存 忆化工专家和核专家姜圣阶院士212辛勤耕耘 默默奉献 记化学工程专家费维扬院士216屹立在化工技术前沿阵地 记化学工程学家袁权院士219认真做事 坦诚做人 记化学工程学家袁渭康院士222生命之树常青 耄耋之年更坚 记高分子材料学家徐僖院士227托起中国发光学的希望 记物理学家徐叙瑢院士233中国表面工程的创始人 记表面工程专家徐滨士院士237献身膜科技 勇攀科学高峰 记膜技术专家高从堦院士241设备诊断工程的开拓者 记机电工程专家高金吉院士245中国流态化学科的奠基人 记化学工程学家郭慕孙院士250药学界瞩目的明星 记药物专家黄量院士256漫漫从医路 记中国 胆道之父 黄志强院士262尖端材料领域里谱写辉煌 记材料学家、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院士267开创大规模乙烯工业国产化之先河 记石油化工专家曹湘洪院士272探索腐蚀的奥秘 记腐蚀与防护专家曹楚南院士278中国药物化学的开拓者 记药学专家彭司勋院士284用激情探寻生命之真谛 记煤化工专家谢克昌院士289百里之行半九十 记药学专家甄永苏院士298 不对称合成 的积极开拓者 记有机化学家戴立信院士302为行业兴旺殚精竭虑 记橡胶加工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于清溪305纯真情缘 记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马栩泉教授311耕耘在高职教育的田野上 记山东服装职业学院副院长马腾文教授317构建传播化工知识的殿堂 忆化学家、教育家王箴教授320致力职教 勇于探索 记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王绍良教授325先进控制技术及应用的探索者 记化工自动化专家王树青教授328化学工程基础研究谱新篇 记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毛在砂研究员331致力于化工中专教材建设 记原安徽化工学校校长邓苏鲁334苦中有乐 知足常乐 记贵金属萃取分离专家古国榜教授338一部书就是一项事业 记《机械设计手册》主编成大先和他的团队342橡胶界的天之骄子 记橡胶加工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吕百龄348驰骋在电工学领域 记北京化工大学吕砚山教授354中国天然气化工创建者 忆原化工部化肥技术开发中心主任朱启亨357科研教学卓有建树 记化学反应工程专家朱炳辰教授362为人师表 勤奋耕耘 记原华东化工学院朱裕贞教授366出类拔萃的化工设计工程专家 记中国工程设计大师伍宏业370以信息化带动化工职业教育 记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校长邬宪伟375与合成橡胶结下不解之缘 记合成橡胶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刘大华379探索介观世界 记中科院化学研究所江雷研究员386为医院药学工作默默奉献 记医院药学专家汤光主任药师391绽放生物分离工程灿烂之花 记生物化工专家孙彦教授393执着追求 不懈打拼 记香料专家孙宝国教授396倾心中药复方的系统研究 记中国药科大学严永清教授399为催化反应工程学科建设而献身 记化学工程学家李成岳教授405面向生产和科研实践办学 记四川化工职业学院院长杨宗伟409中医药追梦人 记中医药学专家杨殿兴教授412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领域的拓荒者 记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吴宗之研究员415在漫漫化学路上求索 记化学专家吴毓林研究员418向生物化工高峰攀登 记生物化工专家岑沛霖教授425畅游生物化工领域的楚天骄子 记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余龙江教授427谱写化工热力学辉煌篇章 记化学工程专家汪文川教授432努力才能成功 记复合材料专家沃丁柱教授436在职教热土上辛勤耕耘 记吉林省教学名师初玉霞教授441情系纳米,致力研发与生产 记中科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张立德研究员445神经药理学研究结硕果 记神经药理学家张均田研究员450造型技能全面的才子 记复合型学者张宪荣教授455安全用药的 守护者 记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会长张鹤镛高级工程师459锲而不舍拼搏在发酵工程领域 记发酵工程和环境生物技术专家陈坚教授462煤炭加工利用咨询专家 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陈文敏465以改革创新推动高职教育发展 记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陈炳和468在冶金材料领域辛勤耕耘 记粉末冶金专家陈振华教授473高标准做事 低格调做人 记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陈祥宝研究员478毕生致力于化学工程建设 记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陈敏恒教授481传递学研究领域贡献卓著 忆化学工程专家林纪方教授485精雕细刻生物催化剂 记生物化学家林章凛教授489太阳能利用工程专家 记北京太阳能研究所罗运俊高级工程师492开拓进取 拼搏创新 记高分子学家金日光教授49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记食品科学与技术专家金征宇教授500人生在于贡献 成功源于勤奋 记结构化学家周公度教授504在改革创新中发展高职教育 记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周立雪教授508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记过程控制前辈周春晖教授512默默奉献 业德兼优 记高分子理论专家郑昌仁教授517谱写药物制剂学新篇章 记中国药物制剂、药用辅料专家郑俊民教授521谱奏研究承压设备的璀璨乐章 记化工过程机械专家郑津洋教授525勤奋耕耘结硕果 记北京联合大学赵玉娥教授531解密生命之源的探索者 记中国医学科学院组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赵春华教授534敢于打破外商对聚烯烃催化剂的垄断局面 记化学催化剂专家胡友良研究员537精心从事工程制图职业教育 记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胡建生教授541传承民居建筑文化的 苦行僧 记传统建筑文化的研究专家骆中钊研究员544勇攀农业生态科学高峰 记农业生态专家骆世明教授549人生能结几回缘 记贵州科技工程职业学院副院长袁红兰教授554高分子教学名师 记四川大学顾宜教授558从化工传统领域走向前沿 记精细化工专家、华东理工大学校长钱旭红教授562木材鉴定行业里的福尔摩斯 记广西大学徐峰教授567现代产品设计的探索者 记昆明理工大学徐人平教授572让职教之树长青 记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徐建中研究员576潜心研究纳米新材料 记纳米陶瓷材料专家高濂研究员580发展中医中药 传承中华瑰宝 记德高望重的中医药专家高益民教授584丘壑有泽耀华章 记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黄一石副教授589致力于工业催化研究 记化工专家黄仲涛教授592全身心凝铸在化工事业上 忆化学工程专家萧成基594倾心致力于科研成果产业化 记中国生物工程专家曹竹安教授597精心著书 潜心研究 真心育人 记高等职业教育专家曹克广教授600企业的安全卫士 记山西天脊煤化工集团原安全环保部部长崔政斌603居安思危 自我加压 记高等职业教育专家程桂花教授607谱写色谱技术美妙乐章 记色谱分析家傅若农教授612睿智而勤奋的虞老总 记涂料工业专家虞兆年614情系中药现代化 记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蔡宝昌教授618遨游生物化学工程王国 记长江学者谭天伟教授622英年建树多 暮年雄风劲 记化学工程领域的老专家谭天恩教授626高分子化工学科领域的领军人 记浙江大学潘祖仁教授630教学科研结硕果 记清华大学戴猷元教授635既美其道又善其行 记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鞠美庭教授639一切为了学生 忆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原校长瞿懋昌642化学工业出版社部分作家照片647附录 历届科技图书编审委员会名单669
0条 [查看全部]  【供应科技之光记杰出科技作家】相关评论
 
更多..本企业其它产品
 
更多..推荐产品

[ 供应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