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bs1915.com/ 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是我国宝贵的特色蜂种资源,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益昆虫。长白山中华蜜蜂是中华蜜蜂亚种中具有独立种性特征的一个地理生态型,具有极大的开发利用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了揭示长白山中华蜜蜂地理种群分化特点和线粒体DNA进化特征,本研究测定了与蜜蜂经济性状密切相关的形态特征,并测序和分析了进化速度较快的线粒体DNA分子相关序列,从形态学水平和分子生物学水平对地理种群分化进行了探讨,揭示了中华蜜蜂地理种群分化的生态遗传学特性: 1.长白山中华蜜蜂可以划分为2个具有明显地域性的类群,一类分布于长白山的西坡和西南坡,另一类主要分布于长白山以北地区;每个类群又分2个小类,其中,分布于桦甸市和珲春市、汪清县的中华蜜蜂有相对独立的特殊性。2.新开发出E2’/H2’引物用于中华蜜蜂mtDNA非编码区至COII基因段扩增,它扩增特异性强、效率高,为中华蜜蜂线粒体DNA快速进化区序列增加了新的研究工具。3.测得长白山中华蜜蜂mtDNA非编码区至COII基因段DNA序列大小为418bp,A和T碱基含量占84.45%,G和C碱基含量为15.55%。中华蜜蜂与意大利蜜蜂在该片段上的DNA种间序列相似性为81.71%。该序列在3个位点处发生转换型突变,未发现碱基的增加、缺失以及颠换型突变。第53位点处出现的C—T转换成为具有吉林江源地域特异性的MseI酶切新位点。该序列在Genbank上的登录号为:FJ494922。4.长白山中华蜜蜂至少存在3个线粒体单倍型,其中,江源单倍型CB1为新发现,并且,安图和江源中华蜜蜂单倍型为长白山中华蜜蜂所特有。线粒体单倍型的分化不但存在于长白山中华蜜蜂类群之间,还存在于类群的内部。以上结果表明,长白山中华蜜蜂无论是在形态学水平上还是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都具有一定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为长白山中华蜜蜂珍贵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各个小说电影中,大清皇朝的圣上总是对自己的后人说,将来一旦中原呆不下去了,便可退回龙脉之处,重整旗鼓。那龙脉便是大清王朝的执政者——满族八旗的发祥地,位于山海关外的苦寒之地的长白山。
长白山这座终年积雪的大雪山,最早出现在中国正史里,是在《后汉书》中的《东夷列传》里,原文载:“昭帝始元五年,玄菟徙居勾丽,自单单大岭以东,沃沮貊悉属乐浪”。这里的“单单大岭”,说的便是长白山。;而在《北史列传勿吉》篇中,又有记载与此相似。这些便是大清王朝八旗族人的先祖把他们口中的龙脉长白山披上神秘面纱进行崇拜的最早的文字记录。
在南北朝时期的一些其他书籍中,也有对长白山的记载。再后来一些,又可以在《唐书东夷列传》中看到与长白山相关的记载:“靺鞨居肃慎地,栗末部最南抵太白山,亦曰徙太山,与高丽接。”由这些记载当中不难看出,当时的世人对长白山的称呼并不统一,有的称之为“纵太山”,有的称之为“徙太山”、还有将之称为“纵白山”、“太皇山”等等不同的名字。
而满族说部《红罗女》流传千载,是渤海文化遗存。在《傅英仁传讲本》中,记载着长白山“座落在渤海国中部,她是一座圣山。在太白顶上,有一位出世真人,是满族崇拜的祖先神——白山圣母”。在这里,便提到了满族的祖先神出自长白山。最终,在建立辽和金王朝的契丹族和女真族兴起之后,对于这座在山海关外终年积雪的的第一座高山,出现了统一的称呼——长白山。在《契丹国志》中有记载曰:“长白山在冷山东南千余里……禽兽皆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