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免费发布信息网站
贸易服务免费平台
 
 
发布信息当前位置: 首页 » 供应 » 食品、饮料 » 食品饮料代理加盟 » 2010新茶 国礼徽六 霍山黄芽红听 特级

2010新茶 国礼徽六 霍山黄芽红听 特级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规 格: 行业标准 
单 价: 面议 
起 订:  
供货总量: 99999
发货期限: 自买家付款之日起 3 天内发货
所在地: 安徽 铜陵市
有效期至: 长期有效
更新日期: 2010-10-24 21:19
浏览次数: 3
询价
公司基本资料信息
 
 
 
【2010新茶 国礼徽六 霍山黄芽红听 特级】详细说明
【产地】  霍山黄芽自明代列为贡品。六安州志载:明时六安贡茶制定于未分霍山县之前原额茶二百袋,霍山办茶一百七十五袋。霍山县志载明人曹琥 注黄芽茶疏 中说:臣查得本府额贡茶岁不过二十斤,祖宗以来圣贤相承不闻以为不足 宁府正德十年之贡(1515年)取去芽茶一千二百斤,细茶六千斤,不知实贡朝廷几何 芽茶一斤,卖银一两,犹恐不得。  清乾隆四十一本(6-2)《霍山县志》贡茶产地载: 六安茶六安与霍山所并产也其以六安名者当霍未建县已有贡额从其朔也。《天启志》谓以六安寨得名以似凿(寨本名六万,讹称六安)。顾霍邑山多绕确六地既广且饶(产茶实浮于霍而贡额州不县之什二) 产茶之地惟东山最早,而东山皆属州境,每年大府荐新及本县贡品,率皆州民于雨前,赴县售卖;霍产悉出西南,迟在雨后,帮不及入贡,则茶之专名六安,亦纪实也。今为详著其地此霍被六大较可睹矣。东山 贡茶岁居其八九(东山25处属县境的有与儿街、但家庙、单龙寺、东西溪等21处)。又据《霍山县志》载: 光绪年间,以南乡雾迷尖(即乌米尖),挂龙尖二山所产为一邑最采制既精,价亦倍于各乡。   霍山黄芽曾一度失传。1971年以来开始挖掘、研制、恢复生产。1972年4月27日至4月30日,县茶办室选派农业局茶厂、坝上茶站三位茶叶技干,在乌米尖同三位七、八十岁高龄的茶农共同炒制黄芽茶,共计14斤茶样,当即用白铁桶封装六斤上报国务院进行鉴评。翌年县土产公司又布点三处,正式生产黄芽,金字山为重点,数年来,由审评室老茶师负责技术辅导。其余两处为乌米尖和金竹坪。此后,经过大化坪区农技站、茶站的技术人员反复切搓,试验改进,黄芽茶采制技术有所提高,品质规格趋于固定。黄芽茶收购量1973年178公斤,1980年644公斤,1985年多渠道收购量猛增至3700公斤,每斤茶价8.50元。【品质特点】  霍山黄芽炒制工艺未见记载,据金鸡山、乌米尖做过数十年黄芽的老农口传,解放前曾为山东商人生产 米茶 ,采摘细嫩的一芽一叶,炒制技术与今相仿。  现今的霍山黄芽系散茶又称芽茶。开采期一般在谷雨前、清明后,采摘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初展。其炒制技术分为炒茶(杀青和做形)、初烘(摊放)、足火(摊放)和复火踩筒等过程。  七十年代以来, 霍山黄芽 每年都特贡中央国家机关为办公用茶。90年获商业部农副产品优质奖、93年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四等奖、全国 七五 星火计划银奖、99年获第三届 中茶杯 名优茶评比一等奖,2000年以后获国际、国内名优茶评比金奖无数。   霍山黄芽 主产于我县海拔600米以上山区金竹坪、金鸡山、金家湾、乌米尖等地,这里山高云雾大、雨水充沛、空气相对湿度大、漫射光多、昼夜温差大、土壤疏松、土质肥沃、PH值5.5左右,林茶并茂,生态条件良好,极适茶树生长。   霍山黄芽 品质特点是:外形条直微展、匀齐成朵、形似雀舌、嫩绿披毫,香气清香持久,滋味鲜醇浓厚回甘,汤色黄绿清澈明亮,叶底嫩黄明亮。其制作工艺包括杀青(生锅、熟锅)、毛火、摊放、足火、拣剔复火等五道工序。   霍山黄芽 常年产量1000余吨,产品主要销往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山东及本省合肥、淮南等地,近年还出口德国、美国。霍山黄芽的品质特点是,外形似雀舌,芽叶细嫩多毫,叶色嫩黄,汤色黄绿清明,香气鲜爽,有熟栗子香,滋味醇厚回甜,叶低黄亮,嫩匀厚实。【历史渊源】  茶,本山货属以茶为冠。其品之最上者曰银针(仅取枝顶一枪),次曰雀舌(取枝顶二叶之微展者),又次曰梅花片(择最嫩叶为之)、曰兰花头(取枝顶三五叶为之)、曰松萝(仿徽茗之法,但徽制叶,霍制全叶)。皆由人工摘制,俱以雨前为贵。其任枝干之天然而制成者最上,曰毛尖,有贡尖、蕊尖、雨前尖、雨后尖、东山尖、西山尖等名(西山尖多出雨后,枝干长大,而味胜东山之雨前)。次曰连枝,有白连、绿连、黑连数种,皆以老嫩分等次也。至茶既老而不胜细摘,则并其宿叶捋而雉之曰翻柯,皆为头茶。至五月初,复茁新茎,其叶较头茶大而肥厚,味稍近涩。价不及头茶连枝之半,是为子茶。 清乾隆四十一年《霍山县志 物产志》  《史记》称:寿春之山有黄芽焉,可煮而饮,久服得仙。六霍旧寿春故也。一曰仙芽,又称寿州霍山黄芽。六安州小岘春,皆茶之极品,明朝始入贡。自弘治七年分设霍山县,州县县贡。县户采办者例应汇州总进。 清同治十一年《六安州志 物产》  货之属。茶为第一。茶山环境皆有,大抵山高多雾,所产必佳,以其得天地清淑之气,悬岩石罅偶得数株,不待人工培植,尤清馨绝伦,故南乡之雾迷尖、挂龙尖二山左右,所产为一邑最,采制既精,价亦倍于各乡。茶商就地收买,倩女工检提分配花色,装以大篓,运至苏州。苏商薰以珠兰、茉莉,转由内洋至营口,分销东三省一带。近亦有与徽产出外洋者。次则东北乡与西南近城一带,多北运至亳州及周家口,半薰茉莉,转售京都、山西、山东,而西乡自土地岭以西,迤逦而南,茶叶厚,微苦,枝杆粗大,采焙不精,皆青齐茶商于大化坪、五溪河收买,运销山东一路。诸佛庵以北数保,则由土人运潮枝至州境之流波石童,西商收买,自行焙制,运销山西、外蒙古等处。极西之九五保,所出极微,味制具逊,多为鄂人收买。至前志所载诸名目花:如银针、雀舌,则茶始萌芽者;梅花片、兰花头、松罗春则茶初放叶者;统名之为小茶,价既数倍,采以维艰,故惟近城及柳林河、诸佛庵数处有之,运销京都为多。气候则东南稍暖,谷雨前即可采摘,故有雨前、毛尖之名。西山谷雨后,始能开山,间数日,采摘一次,须二旬始毕。故有头道、二道、三道、四道之分。最后,并宿叶而撷雉之,曰翻柯老茶,为民间常用。春茶既毕,五六月复生新苗,谓之子茶。其干扁而味微涩,价亦半减。然爱惜茶株者,恒蓄不采,取次春茶必茂盛。  又一种名苦丁茶,虽名为茶,实则木本,枝叶似茶而大,有二种:一叶小上有刺;一叶大而圆,皆天然自生深山岩石间,无子种,与茶同时采制,味苦,其性极凉,可入药,近年茶商多喜购买,山民渐事觅植,极难长成。  《博物志》:饮真茶者,令人少眠。  《潘志》:六安茶,六与霍所并产也,以六安名者,当霍未建县,已有贡额,从其朔也。《天启志》谓以六安寨得名似凿(寨本名六万,讹称六安)。顾霍山多硗确,六地既广且饶,产茶实浮于霍,而贡额不及什二。考州志有州茶黑、县茶黄之说,恐亦傅会。惟产茶之地,东山最早,而东山皆属州境,每年大府荐新及本县贡品,率皆州民于雨前赴县售卖;霍产悉西南,迟在雨后,故不及入贡,则茶之专名六安,亦纪实也。  《吴志》:土人不辨茶味,唯燕、齐、豫、楚需此日用。每隔岁,经千里挟资而来,投行预质。牙狯负诸贾子母,每刻削茶户以偿之:银则熔改低色;秤则任意轻重;价则随日低昂,且多取样茶。茶户莫能与较;虽迭经告诫,申详各宪,严饬乡保稽查,茶户稍洁实惠,然弊端犹未能尽除也。按茶之为利虽厚,工则最勤苦:日采摘,夜炒焙,恒兼旬不得安枕。人力不足,又须厚雇客工,茶值稍昂,犹可相偿。军兴后,厘捐日益浮费繁多。商人成本既重,则转而抑减民值。近日行户渐增,竟有汇缘茶商,预计价值把持行市者。黠贩收买,则又搀老叶加水潮,茶商得以借口,故茶价愈趋愈下。光绪以来,每斤银不过钱余,贱时才七八分,以是民用益绌。近徽郡仿外洋以机器烘焙,制精工省,颇获其利。本邑绅商,如能集股,设公司,精其制造,则利权操之于我,诸弊不禁自除矣。西人亦云:霍茶香味较胜徽产。 清光绪三十一年《霍山县志 地理志下》  六安州岁贡芽茶二百袋,每袋重一斤十二两。自明弘治七年分设霍山县后,随定额分办,州办茶二十五袋,县办茶一百七十五袋 。  国朝因之,至康熙二十三年奉文增办一百袋,州承办三十七袋,计六十四斤十二两,县承办二百六十三袋,计四百六十斤四两。每年州备价发县代买一色芽茶 。  本县农户拣雨前极品,新芽一枪一旗,依法择制,以黄绢为袋封贮,共四箱,扌贡[用龙旗龙袱恭进。康熙四十七年,贡茶一千二百袋,雍正七年增办一百袋。乾隆元年贡茶七百二十袋。 清乾隆十四年《霍山县志 茶考)  今天下产茶处不下数百,致贡者仅十余处,而明朝上供专用六安,其余悉以市焉。每岁上供,霍多至三百六十封,又有副封以补其乏。州额不及什二,是霍倍其力,而六享其成。 清顺治十七年《霍山县志 贡茶》【名人与霍山黄芽茶】  霍山黄芽是历史名茶  霍山茶叶从唐代开始得到发展,明清时期已具规模,并逐步形成名茶产地,成为历代王朝的贡品,受到古今伟人、名人的青睐。据民国《霍山县志》记载:民国四年,武汉茶庄来霍山收购 抱儿钟秀 黄芽,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参展获金牌奖。建国后人民政府更致力于恢复和发展茶叶生产,现在茶园面积已达10万亩,为安徽省主要产茶县之一。从七十年代起,先后恢复了黄芽、菊花茶、小岘春等历史名茶;新开发了翠芽、雨花茶、银针等高档茶。出口炒青、霍山翠青、霍山黄芽获得了省优、部优名茶称号。  曹雪芹笔下的霍山茶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贾府喝茶进行了描述,文中写道: 贾府中常喝养生茶,六安茶是贾宝玉最爱喝的养生茶 。明代文霍亨《长物志》曾注: 此茶产于六安州霍山县宜人药品茶之本性实佳 。  张星焕称诸佛庵仙人冲的茶为 仙人茶 。  这位清朝文学家、旅行家在《皖游记闻》中曰: 霍山仙人冲以左元放故里得名,如今左姓最多,皆为元放之后裔也。其地产石灰 亦产茶,贾人美其名曰 仙人茶 。  郑板桥作联赞誉菊花茶  扬州八怪之一,清诗人、画家郑板桥,生平嗜霍山菊山茶。郑板桥曾作联云: 白菜青盐芡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 。可见菊花茶是他的生活必需品。安徽茶叶专家陈椽教授考证此茶主要产于霍山诸佛庵、品质极佳。近年当地恢复了这一名茶,颇受顾客青睐,1990年一李姓台商一次就订购1000公斤。  沈括在《梦溪笔谈》一书中记载,霍山在宋代时,年出售茶叶已超过五十万斤,占当时全国出售茶叶总量的百分之五这位北宋政治家、科学家在该书记载: 国朝六榷货务:十三山场都贡茶。岁一千五十三万三千七百四十七斤半,租额钱二百二十五万四千四十七贯四十 。霍山山场卖茶五十三万二千三百九斤,卖钱三万五千五百五十五贯四百八十九。  欧阳修称:自唐代开始霍山黄芽就上贡朝廷  他在《新唐书》中记载: 寿州、寿春郡士贡丝、布匹、茶、生石斛 。从这位唐代大文学家记述中,可以看出霍山茶叶,唐时即为贡品。因当时霍山属寿春郡,茶、石斛均为霍山出产。(霍山古时曾属寿春)  高一涵身回故园赞新茶高,六安人,爱国主义教育家。1956年6月到佛子岭水库参观,时值茶市旺季,沿途欣赏新茗,触动情怀,赋诗表达回乡之情。诗曰: 云雾山中旭日红,饱赏新茗腋生风,茶歌声里闻乡语,真个身回故园中 。  孔德成为李传轼《中国茶诗》题名李传轼生长在茶叶之乡霍山,长期从事茶叶工作,编辑《中国茶诗》一书在台湾出版。孔子后裔,台湾国民党考试院院长孔德成先生为该书题名。台湾汉学家苏莹女士为该书作序,极力向海内外推荐,同时宣传了霍山名茶黄芽。  陈椽指导霍山名茶开发世界农业科技名人,中国科技专家,安徽农业大学教授陈椽对霍山的名茶开发,非常重视和关心。八十年代期间,他多次委派安农茶叶教授、讲师到霍山指导茶叶开发,自己也多次亲临霍山。霍山恢复创制的名优茶都得到了他的指点和审评。他鉴定的霍山黄芽品质特征是:芽叶细嫩多毫,形似雀舌,叶色黄绿,汤色黄绿,滋味浓厚鲜醇,有清炖熟板栗香味;小岘春的品质特征是:形似三叉嫩竹叶,大小形状较一致,色绿披毫、嫩香,高爽持久,滋味鲜浓甘爽,水色黄绿清澈、明亮,叶芽完整,稍有青味;菊花茶的品质特征是:数十芽条扎成串,形似菊花,大小匀齐,色泽墨绿,稍有暗叶,味嫩香高,滋味醇和,水色黄绿,明亮,叶底形如菊花怒放,嫩黄绿明亮。1988年,他还亲自在桃源河乡上谷园村指导生产绿茶,因为得到陈椽教授的指点和评审鉴定,故质量好,名气大,销路广,发展快,在我国名茶中占有一席之地。  王泽农指导精制 桃源金针 、 桃源云雾  原省政协副主席、安徽农学院著名茶叶教授王泽农,对霍山茶叶开发十分关注。他多次到霍山鼓励和指导名茶的开发。1991年,当他看到桃源河乡在安农老师的指导下开发的名茶,十分高兴,当即以《吟桃源河名茶》为题,赋诗祝贺。他在引言中写道:霍山桃源河乡创制的名茶桃源金针、桃源云雾,外形紧凑,色泽翠绿,滋味醇甜,品质优异,特此赋诗祝贺: 桃源仙境绝凡尘,羽化登仙真有神;守旧闭关叹自锁,创新开放任飞腾。黄芽瓜片贡天子,名茶新茗惠庶人;玉液清清今胜昔,金针云雾无比伦 。表达了王教授对霍山茶叶开发的无比关心和喜爱之情。【采制工艺】  霍山黄芽鲜叶细嫩,采摘标准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初展。黄芽要求鲜叶新鲜度好,采回鲜叶应薄摊散失表面水分,一般上午采下午制,下午采当晚制完。 霍山黄芽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  黄芽制造分杀青、初烘、摊放、复烘、足烘五道工序。  杀青:用口径60-70厘米的平锅,两锅或三锅砌成一灶,两口锅分生锅和熟锅,三口锅分里锅(生锅)、中锅和外锅(熟锅)。以木炭为燃料。生锅温度较高,鲜叶下锅能听到有炒芝麻的响声为度,每锅投叶量100克左右。杀青用芦花帚或高粱帚炒制,生锅快炒透炒,叶子要捞净抖开,用力宜轻,不伤毫芽。熟锅继续完成杀青,要与生锅配合得当,防止 上锅催下锅,下锅等上锅 。至杀青适度,即起锅摊凉。  初烘和摊放:初烘用烘笼烘焙,火温100oC左右,每烘摊放5-6锅杀青叶,烘时勤翻匀摊,至五、六成干时,二烘并为一烘继续烘焙,约七成干时下烘。摊放1-2天,使其回潮黄变,剔除片杂后复烘。  复烘:将黄变后的茶叶继续烘焙,以蒸发水分,抑制黄变,温度视黄变程度而定,黄变程度不足,温度宜低,黄变适度时温度则要高。一般控制火温在90oC左右,烘至八、九成干为止。然后再任其回潮1-2天,以促使进一步黄变。  足烘:温度100-120oC,以增进茶香,翻烘要勤、轻、匀,烘至足干,趁热装筒封盖。【冲泡方法】   茶兹于水,水籍于器,汤咸于火 。茶、水、器、火是泡茶的必要条件。要想泡好一杯茶,还须具备冲泡技艺。冲泡技艺包括对所泡茶叶的了解,对泡茶所需水温、时间的掌握,以及冲泡的手法、程序。不同的茶叶,有不同的冲泡方法,下面就霍山黄芽的冲泡方法简介如下:1、备器:冲泡黄芽宜用无色透明玻璃杯,以便更好地欣赏茶叶在水中上下翻飞、翩翩起舞的仙姿,观赏黄芽汤色、茸毫。此外还须备有水壶、茗炉、杯托等。2、择水:陆羽《茶经》云: 山水上,江水中,井水正点 。泡茶用水以泉水、溪水、雪水、雨水为上,其次则为江河水。若用自来水,需静置24小时,以使氯气挥发掉。冲泡黄芽,要选择清轻甘活的软水。3、候汤: 活水还须活火煎 ,烧水要用武火急煮。冲泡黄芽的水温宜在80度左右,即古人所谓的 蟹眼汤 。4、洁杯,清洁茶杯。5、投茶:茶与水的用量比例适中,泡出来的茶就清香宜人。冲泡黄芽,茶叶与水的比例大致为1:50,即每杯投茶叶2克左右,冲水100毫升。6、浸润:候蟹眼乍起、松风欲鸣之时,采用 回旋注水法 ,轻轻地将水沿杯子周边旋转着冲入,注水量约占杯容量的1/4-1/3。浸润时间20-60秒,目的使黄芽吸水膨胀,便于内含物的析出。7、冲泡:提高水壶,让水由高处向下冲去,并利用手腕的力量,将水壶由上向下反复提举三次,这一动作被称之为 凤凰三点头 。注入杯约七成左右,意为 七分茶,三分情 。 凤凰三点头 的作用,一是让杯中的茶叶在水的冲激下上下翻滚,促使茶叶中的有效成份迅速浸出;二是对宾客表示敬意,三点头象征着谦逊、真诚,如同行鞠躬礼。8、品饮:品饮之前,先赏茶汤,观色、闻香、赏形,然后趁热品啜茶汤的滋味。黄芽形似雀舌、嫩绿披毫,清香持久,滋味鲜醇浓厚、回甘,汤色黄绿、清澈明亮。第一泡品茶之鲜醇和清香;第二泡茶香最浓,滋味最佳,要充分体验茶汤甘泽润喉、齿颊留香、回味无穷的特征;第三泡时茶味已淡,香气亦减。三泡之后,一般不再饮了。
0条 [查看全部]  【2010新茶 国礼徽六 霍山黄芽红听 特级】相关评论
 
更多..本企业其它产品
 
更多..推荐产品

[ 供应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