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免费发布信息网站
贸易服务免费平台
 
 
当前位置: 贸易谷 » 资讯 » 电子商务 » 学大“补课”O2O:内耗、外扩的新挑战

学大“补课”O2O:内耗、外扩的新挑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6-23 08:33  浏览次数:30
  尽管在线教育在近两年迅速升温,但K12在线教育则因受到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先天制约,而成为在线教育公认的最难啃的骨头。在各路玩家都没有找到有效切入路径的情况下,学大教育如何参与K12在线教育?又如何参与其中?
  以互联网为起点的学大,正在回归互联网。
  2001年以网上家教中介平台为起点的学大教育,在2004年选择转型线下,开始专注K12领域的一对一个性化辅导,开启了个性化教育的十年。十年之后,学大教育选择以O2O的方式重新切入互联网。这是在公司上市4年后。
  6月的一个周末,学大教育创始人、CEO金鑫在学大位于北京西坝河的全国总部接受记者采访,谈及学大的战略方向,产品思路,以及未来的扩张策略。
  如今,在一对一教育行业浸淫多年的学大教育,又悄然开启新一轮的扩张尝试。
  其寄望通过e学大和个性化小组课,来弥补在线教育的遗憾,并补齐“1对1”个性化教育利润率偏低的短板,此外希望以投资寻找与自身业务的嫁接和产品、区域的互补。然而,小组课与原来“1对1”的左右互搏无疑将加重内耗,而资金实力等也是投资扩张的掣肘。他能成功吗?
  互联网坐实个性化
  2014年3月,学大教育推出个性化智能辅导系统“e学大”,该产品目前主要应用于教学和服务环节,下一步还将应用于招生环节。
  “e学大平台”由线上和线下两个环节构成的,线上平台是ASPG,线下是与学生个体相匹配的辅导体系。学生注册进入“e学大”后,很快就能精准检测出在各个学科和知识点的问题和结构,在答题时也会有系统自动推荐的微课程,包括题目解析等。
  学生登录“e学大”,所有的学习动作都会被系统记录、分析,并被推送给老师。老师会根据系统对学生精准定位,来组织线下的学习内容。随着数据越来越多的积累,学生的整条学习脉络都会异常清晰,“e学大”的把握,定位,检测也越来越精确。
  对于学生来说,e学大让学生随时随地接入课程,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数据进行挖掘,向学生提供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最终通过不停的学习反馈,完善学生的学习过程;对于家长来说,动动手指,就可以随时随地看到学生在每一个学科的学习进展和学习的投入程度,也可以不断给老师进行评价和反馈,真正实现家校互动。
  金鑫介绍说:“学生利用这样一个系统,可以看老师给他们推荐的课程,系统给他们推荐的课程,同时得到及时反馈。这样,每个学生通过不断积累,获得了个性化的学习的路径,实现了真正改变学习方式的目的。”
  截至今年5月,e学大的用户数量已经超过15万,学大教育70%的老师使用e学大备课、批改作业,40%的学生使用e学大完成作业。金鑫在学大教育的财报电话会上称,通过对15万学生学业数据的分析,学大教育的咨询师们会更精准的定位学生们的个性化需求,对于保留原有学生和招收新的生源,e学大都是一个很好的智能系统。
  “个性化如果没有互联网,只能是一个打引号的个性化。”金鑫相信,e学大的迅速推广和使用过程就是传统教育方式的颠覆过程,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会让学习变得越来越个性化。
  “e学大其实是一个基础结构,上面需要有系统的设计,背后是线下团队不断的贡献内容;它是基础,未来会衍生出很多移动以及移动与PC相结合的产品。”金鑫介绍。在学大的整体规划中,e学大不会走纯线上的路线,而是将e学大作为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与线下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事实上,e学大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O2O的探索,还有与新业务的结合。
  “e学大是一个完全个性化学习和教学的系统,是个性化小组课的良好支撑:学生在小组里面也可以完成个性化的学习,老师根据这些小组学生准备不同的作业、问题和教学方式。在小组课堂上讲相同的内容,但学生的管理和教学方案、计划还是个性化的。”
  金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强调,“没有e学大之前,个性化小组课只是一个形式;有了e学大之后,个性化小组课在形式和内涵上就是完全的个性化了。”
  “小组课”互搏“1对1”
  基于1对1模式的低利润率现实,学大教育在2011年开始了新探索,这一年,学大教育推出了小班和小组教学业务。
  2011年7月,学大教育子品牌菁英学堂正式挂牌营业,该业务主要提供小班和小组辅导服务。时任学大教育总裁王钧表示:“学大做‘菁英学堂’,是因为市场有需求,在一些共性问题上,班组的教学效果确实不错,而且对我们现有的业务也是一个补充。”王在当次受访时坦陈,单纯从利润率角度,一对一不及班组形式挣钱。
  然而,菁英学堂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
  学大教育财报显示,2011年第四季度,菁英学堂在全国的21个学习中心提供小班教学服务;而到2012年第四季度,则缩减到在全国13个中心提供小班授课服务。截至目前,菁英学堂已经关闭。
  在推出 “e学大”的基础上,学大教育推出新产品“个性化小组课”。个性化小组课产品的单班学生人数为3-6人,这种介于一对一和小班(通常为15个学生)的课程形式,让学大在降低学员学习成本的同时继续享受个性化的教学方式。
  “通过个性化小组课的方式,学大的市场会扩大到现在的3-5倍。”金鑫介绍,“学大去年99%的收入都是一对一带来的,未来2-3年,个性化小组课的业务将占到总1/3。”学大方面的数据显示,传统一对一课程每小时平均收费180元,而小组课价格为90元。该价格接近传统小班70元的均价标准,却可以同样享受到个性化教学效果。
  金鑫说,学大暂时不会再尝试小班业务。
  “目前这个阶段主要以e学大和个性化小组课为主,这已经是非常庞大的系统工作了。把一对一和个性化小组课从的单独线下的模式做成O2O的模式,这已经是一个创举了。”金鑫特别强调了“创举”。他表示,个性化小组课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是个性化教育的翻转课堂。
  小班和一对一的模式在运营方式、课程体系、师资要求、季节性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再次布局小组业务的学大教育,这次能否获得出彩表现?保留了“个性化”教学特质的小组课程对资本市场而言或是一个不错的故事,如不能继续扩大招生,则小组课程亦有可能对学大教育既有的一对一课程营收产生影响,学大如何保证交出令投资人满意的答卷?
  而小组课程的推出,首当其冲的是一对一业务。因为小组课程会吸引部分一对一的学员转到小组课程,即存在着影响一对一小课程学员数的风险。因而,如何扩大招生同样是学大正面临的挑战。这也是学大推出“e学大”的初衷之一。
  投资补短板?
  在2007年获得投资机构注资后,学大开始大规模扩张—学习中心数量迅速从2007年的30家扩张到2008年底的过百家。以至于,“2009年上半年,学大遇到了最大的挑战。”学大教育一位前高管回忆说。
  过往的挫折,不应成为未来扩张的牵绊。而在自有业务扩张的同时,学大亦希望通过投资并购来扩大业务线和产品覆盖地区。今年年初,学大教育投资总监任洋辉正式入职,就意味着,在投资业务上动作略缓的学大教育,正在开始新的布局。
  进入教育培训领域,学大教育选择从最累且利润率偏低的“一对一个性化教育”模式切入。相比新东方(约40亿美元的市值)、好未来(约20亿美元的市值),学大教育的这一模式,显然没有获得更多投资人的认可(市值不足3亿美元,截至2013年6月19日),而自2010年11月IPO以来,股价一路走低。
  此外,尽管学大教育也在持续关注教育领域的投资机会,但出手显然不及新东方、好未来等阔绰。而有迹可循的投资案,学大教育仅有两笔。
  2012年8月,学大教育向励步国际儿童教育投资480万美元,获得后者12.72%的股份。励步英语成立于2008年,主要向2-10岁的儿童提供全英文全学科综合能力培养课程。同年,学大教育以1890万人民币的价格收购北京蔚蓝国际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0%的股份。
  励步英语的受众人群和学大教育有较好的衔接性,蔚蓝国际教育则为学大教育未来涉足留学领域提供了可能性。金鑫表示:“励步英语本身是一个战略布局,他们的学生和我们有很好的衔接;蔚蓝是从产品组合来考虑,是对出国留学前端的卡位。”
  分析学大教育财报,融资现状和现金流数据,并不支持学大从事大规模投资活动。其实,更考验学大教育的则是其并购整合的把控能力。在多位投资和咨询行业人士看来,传统教育机构之间的并购整合并不容易。
  以新东方为例。2008年4月,新东方收购铭师堂,同年收购吉林长春同文高考培训学校;2010年8月收购上海大二大中小学英语教学机构绿光教育;2012年4月和中国软件管理学院签订1800万美元的全资收购协议。其中,新东方已将所持的铭师堂股份出售、绿光教育的交易未能最终达成,最后一笔交易的初衷则被分析人士定义为获得“自考牌照”。
  对此,和君咨询高级咨询师侯瑞琦曾分析说:“整体来说,教育培训行业面授机构的并购整合是非常难的。新东方能够如此多元化、做出这么多个项目,已经是个奇迹了。”
  面对行业难题,学大能否走好并购整合这步棋?
  “我们做的时候会非常谨慎,挑选学大有能力整合的项目去做。这样即使团队出现了问题,我们也有能力接盘。”金鑫补充,“我们不会做几个亿的项目,但几千万到一两个亿的项目,我们完全是有这个能力整合的。”
  对于教育领域的投资选择,金鑫透露,阶段上,以有比较明显的商业模式和较好营收的企业为主;类型上,主要关注与学大有业务嫁接或流量较好的在线教育企业和有区域、产品互补的线下教育企业。
  “比如,学大现在做的是一对一,我们就是希望他们能做小班等等。在产品上互补,或者在区域上,并购些区域的绝对老大。”金鑫强调,学大教育的投资并购将主要围绕K12相关领域,暂不会涉及职业教育。
  “教育行业,尤其是线下业务,是非常依赖人的,这和互联网行业并不相同。”金鑫表示,教育企业不可能将投资并购作为核心竞争力,但应将其看作是补充和布局。
分享与收藏:  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
 
推荐图文
赞助商链接
推荐资讯
赞助商链接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