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免费发布信息网站
贸易服务免费平台
 
 
当前位置: 贸易谷 » 资讯 » 经济纵览 » 上海国资改革淡马锡模式猜想

上海国资改革淡马锡模式猜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10-31 09:24  浏览次数:15
  上海,一场全局性的国资整合、重组大戏,已悄然拉开帷幕。
  10月27日,新华传媒公告公司控股股东解放日报与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整合重组,并更名为上海报业集团;7月1日,金丰投资停牌,公司称上海地产集团将研究有关涉及金丰投资的重大事项。市场预期,此次重大事项涉及绿地集团的借壳上市。
  一时间,又一次的上海国资重组浪潮涌动,上海国资作为仅次于央企的第二大国资系统,其动向备受关注。而此次,上海国资重组预期恰逢上海自贸区挂牌前后,两者都承担了不同领域的改革重任。
  据接近上海市国资委的人士透露,上海国资改革的最新方案,最可能出台的时间为三中全会之后,所以最快也要在11月中旬出台。
  而稍早时间流传的一份上海国资高层会议纪要,提到本轮上海国资改革的几个关键词,引发媒体探讨以及资本市场的反应。
  这份会议纪要提到国资监管思路必须转变,对国资委要求定位变化,趋向新加坡淡马锡管理模式。
  几位上海市国资系统人士向记者表示,他们在国资委就本轮改革的通气文件中并没有看到有关淡马锡的提法,但他们表示,此次上海国资整合,改革国资管理体系和模式,已是共识。
  顶层设计
  从企业改革到理顺资产,再到管理体系变革,上海国有资产改革从微观到宏观的自下而上改革,已经走到了关乎国资管理体系的顶层设计上来,这在上海社科院国资改革专家杨建文的眼里看来,正是经济慢下来倒逼之果。
  上一轮改革即有此因。2008年受,受金融危机蔓延以及内需不振影响,上海经济一叶知秋。那一年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上半年GDP增速突然从全国领先水平跌落至全国平均线以下。2008年末GDP增速跌至9.7%,为17年首次低于10%,2009年这一数字更探至8.2%。
  在经济放缓与土地财政和房地产屡受调控影响的双重背景之下,上海财政压力遽然增大 。2009年以来的上海数次经济工作会议以及上海两会上,上海政界和学界均表达对财政增收来源的担忧。
  增收困难而节支更难。2011年确定的上海 “十二五”规划,上海新一轮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再加码。仅轨道交通一块资金缺口就达千亿。
  也是2008年,被称为2.0版本的上海国资改革重启。是年上海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国资委提出“整体上市、提高资产证券化率”等改革关键词。
  剥离辅业、整体上市、提高资产证券化率在财政压力大背景下,被外界理解为“卖国资”。杨建文向记者坦言,从少数不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中退出,集中资本力量做主业并实现整体上市,不失为上海解决财政压力的短期目标。但是,杨建文还认为,上海国资改革长期的目标,是要理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运营体系。
  淡马锡正是理顺国资运管体系的重要一环。
  “到底要构筑一个怎样的体系,是国资改革战略方案确定之前,必须想好的,我认为这是上海这一轮国资改革首要解决的问题。”被外界称为上海国资改革“行家里手”的上海仪电集团前董事长张林俭在早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尤其强调国资运行体系这一关乎顶层设计的思考。
  国资委定位
  央企到地方国企,到底是国资委持股,还是成立专门的运作机构来持有国有股权,自2008年国资法立法草案起草之时起 法律界、政界和企业界争论频起。至今,国资委定位仍在两极中摇摆。
  对此,两种观点泾渭分明:一种观点认为,国资委应该代表国家直接管理企业。以国资法起草人之一李曙光为代表,他认为国资委应该成为“干净的出资人”,国资委即出资人,代表国家持股,派驻董事参与决策。这种观点认为国资委自己就应该成为“淡马锡”,而不是政府机关;另一种观点认为,国资委仅仅是监管机构,而不是亲自参与企业的微观运行。国资委下面应该有一批资本运作集团,由他们来代表国家持股,国资委则负责监督、管理这些实体机构。
  2008年国资法实施至今,国有资本管理体系运作的实际情况是,国资委既是政府机关部门,又是出资人代表。以上海为例,上海国资委与上海市其他政府部门一样,都在大沽路100号办公。但与其他政府部门不一样的是,国资委与社会上其他经济实体一样,还持有整体上市之后的上港集箱国有股权;上海证券的股份也于2011年解决一参一控之际划转给上海国资委,上海家化的股权在与平安集团交易之前,也划转给国资委持有。事实上,各地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最终控制人都是各级国资委。
  2010年末,央企层面“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国新公司)的成立,被认为是突破这一体系瓶颈的尝试,不过其后国新公司的表现乏善可陈。
  上海在成立国有资本平台方面也未落人后。2007年将两家国有资产平台整合成上海国盛集团,定位其从事产业资本运作平台;并将持股上海大部分金融股权的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与其他资产整合成上海国际集团,定位其从事金融资本运作平台。2010年,上海还高调成立上海国有资本管理公司,更被坊间直译为“上海版淡马锡”,但由于种种原因,这家公司挂牌后并没有真正运作起来。
  国资委去运作资本还是管理资本,张林俭认为两种都可以,都没有法律障碍,但他更倾向于后者:“如果国资委打算做淡马锡,去运作资本,它头上就应该有人来监管。谁代表国家监督管理资本与谁有资格代表国家运作资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又要监督管理,又要运作资本,这种体系会乱。” 对于国资委来说,目前最大的挑战来自于从行政管理体系过渡到投资管理体系的思路转变,放权是第一步。
  作为综合性的投融资产业运作平台,淡马锡的投资方向包罗万象。张林俭认为,除一个淡马锡之外,以上海的经济总量和产业分布来看,上海仍然需要几个专业化、有确定投资方向的国有资本运作集团。目前上海三十余家企业集团的资本过于分散,难以形成资本积聚力量,比如在重化工领域就可以设立一个投资公司,把汽车、重工业、化工等与重化工领域紧密联系的行业资本和资产集中起来。
  上海淡马锡猜想
  国有资本管理公司升级2.0.
  经过2008年以来五年的国资整合,上海核心国有资产的证券化率已近36%。但核心资产证券化率的提升空间已经不大,这一背景下,杨建文提出的国资改革中长期目标――理顺监管体系自然而然要成为这一轮改革的目标。
  于2010年成立的上海国有资本管理公司,一度被认为将担负这一长期改革使命。
  杨国雄2010年两会期间曾向本报记者透露,上海有意将部分上市公司国有股权划拨给这家公司。在此后的一年中,记者了解到,这一意图遭到了较大的反对。
  借本轮国资改革之机,这一尴尬局面或可改善。消息人士透露,上海国资委高层近日确实提到过上海国有资本管理公司,不排除上海国有资本管理公司重启并升级的可能。
  首先现有平台受资产流动性的桎梏,较难有所作为。上海国资委如果自己不做淡马锡,而要在市级企业集团层面寻找潜在淡马锡,没有任何历史包袱的上海国有资本管理公司是较为理想的选择。而2011年上海国有资本研究院早已为上海国有资本管理公司制定四套可选的运作方案。
  但更多人士认为淡马锡模式只是一种理想状态淡马锡赖以成名的市场化和独立性,却让中国的国资国企系统难以学习。
  主要的矛盾来自一把手任命制、决策欠独立性、人才和薪酬欠市场化,这些矛盾集中到一点,还是人的问题。正如上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首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人的问题,即“打破铁饭碗”以及提供下岗职工的基本社会保障。只有用人机制灵活了,才谈得上国企改革。用当时国资改革先锋张林俭的话来说:“事实上我并不是做企业改革,而是推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一把手去行政化改革、高管任用和薪酬市场化恐怕是本世纪初这一轮国资改革的重要课题。数年以后,人们会像习惯市场招聘、习惯职工养老制度一样 ,习惯看到跳来跳去的国企集团总裁和他们的高薪。
 
分享与收藏:  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
 
推荐图文
赞助商链接
推荐资讯
赞助商链接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