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免费发布信息网站
贸易服务免费平台
 
 
当前位置: 贸易谷 » 资讯 » 产业透视 » 半年成立7家分公司 加速跑马圈地航企争抢政策窗口期

半年成立7家分公司 加速跑马圈地航企争抢政策窗口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9-13 07:10  来源:东方财富网   浏览次数:34

加速跑马圈地航企争抢政策“窗口期”

     9月5日,厦门航空宣布其北京分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这家立足于厦门的地方航空公司在中国核心枢纽城市取得了分公司资质,在以前简直“难如登天”。

     不单单是厦门航空,中国各大航空公司的分公司如雨后春笋一样纷纷出现。《中国经营报》记者从中国民用航空局获得的内部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先后有6家航空公司成立了7家分公司,与往年同期相比出现了大幅增长。

     “2010年伊春空难之后,民航局一度收紧了新航空公司及分公司的筹建,直到2013年下半年才有所松动,现在航空公司都试图抓住这个政策窗口期,建立自己的航空公司。”一位民航业要求匿名的资深人士称,但考虑到高端旅客急剧萎缩、国内市场前途不明的现状,分公司的筹建或给航空公司带来更大的管理及经营压力。

     结束沉寂期

     “获批北京分公司我们既感到高兴又感到意外。”近日,厦门航空的内部人士对记者称,这是厦门航空首次在中国核心枢纽市场取得了分公司资质,此前他们也一直希望涉足上海,至今未能圆梦。

     记着了解到,尽管航空公司可以较为容易地调配飞机,在目标市场建立基地,但是分公司则需要民航局的审批和严格的资质。比如根据《民航局关于航空公司设立分公司的管理意见》,航空公司需要具有三年以上的运营经验、一定的机队规模等条件,才有资质建立分公司。

     “中国民航近年来一直飞速发展,引进机队的速度也较快,机队规模很容易达到监管要求,但是民航局更看重一些软性指标,比如飞行、机务、商务等组织机构的管理能力。”上述厦航人士称。

     今年2月18日,民航西南管理局宣布海航集团旗下的云南祥鹏航空获准成立成都分公司,而据媒体报道,早在2008年海航就递交过在四川设立基地航空公司的申请,不过因多种因素搁浅,分公司的筹建之难可见一斑。

     2010年伊春空难过后,民航局收紧了新航空公司的筹建及航空公司分公司的建立,民航进入了一段投资沉寂期,直到2013年才有所恢复。

     “2014年政策的信号已经很明朗了,大家都意识到这是行业内一次难得的”窗口期“,积攒已久的热情都爆发出来,这也是近半年来航空公司频频建立分公司的原因。”上述民航业人士称。

     记者了解到,深圳航空正在申请筹建成都分公司,下半年将有更多的分公司陆续获批。目前拥有亚洲最大机队的南方航空在我国拥有21家分/子公司,东航这一数字则达到13家。

     圈地两极分化

     航空公司如此热心地筹建分公司,与其自身利益有着很大关系。

     “获取分公司资质后,航空公司就可以享有航线航班始发优先权益。”上述厦门航空的人士解释称,此前一些无缘的热门航线在取得分公司资质后有望涉足。正因如此,今年6月份总部位于广州的南方航空终于得偿所愿,为其上海分公司进行挂牌。

     但除了北上广三地的黄金机场外,更多的航空公司将分公司建立在了二三线城市。比如今年5月厦门航空湖南分公司在长沙机场举行了揭牌仪式,三个月后,奥凯航空也宣布设立湖南分公司。

     这其中,地方政府对于航空业的热情起到了很大作用。一个经常被引用的数字是,民航业和GDP之间的弹性系数是2∶1,这意味着民航业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能拉动地方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此外,拥有基地航空公司被很多地方政府看做政绩工程。

     为了吸引航空公司进驻,一些地方政府会提供税收、土地等政策优惠,甚至直接进行航线补贴。记者了解到,一些中西部区域的机场为航空公司提供现金补贴,比如某家国外航空公司开通西部航线后,地方政府提供每个航班40万元的现金补贴。

     不过,对于分公司的筹建,民航局一直持有谨慎态度。民航局局长李家祥在一次内部讲话上就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运行规模大了,系统更复杂了,那么航空公司的管理水平能不能跟上?基于这种运行的风险管理体系有没有建立起来?公司的手册、标准、程序、规范统一了,管理文化能不能融合、能不能覆盖到每一个子公司?”记者获得的最新消息显示,为了加强安全监管体系,下半年有望出台《中国民航安全方案》。

     圈地还是埋雷?

     如雨后春笋般的分公司对于航空公司而言,或许可以在短期内消化部分运力。

     航空公司成立分公司后一个共性就是加大驻场运力的投入,比如厦门航空在湖南分公司的五年计划是机队规模达到15架,东航则计划2015年成都分公司达到30架飞机的规模。

     中国的航空公司从未停止过订购飞机的步伐,据Flightglobal报道,8月份全球交付商用飞机112架,其中单单中国(包括港澳台)就接收了25架飞机。

     波音的预测更加乐观,在2014年中国市场展望中,波音预测未来20年中国将需要6020架新飞机,总价值达8700亿美元,新飞机需求量将占亚太区总需求量的近45%。

     “这些都是在中国市场稳定上升的前提下做出的预测,但是目前国内市场已经出现了拐点,高端旅客的萎缩对于航空公司打击很大,票价也随之出现了明显下滑。”上述民航资深人士提醒称,中国的国内航空市场或许存在着运力过剩的问题,利用筹建分公司跑马圈地,或为航空公司未来的经营埋下隐忧。

     此外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是,在全球航空业处于温和上升的通道时,中国的航空业却在面临由于政策红利消失所带来的“寒冬”。此前记者获得的消息显示,2014年上半年中国的航空公司汇兑损失达到了27亿元,而去年同期这一项的汇兑收益则高达41亿元。

     “从上半年年报来看,我国三大航空集团都深陷主营业务亏损的泥潭之中,再加上汇兑收益红利的消失,筹建分公司无疑会加重航空公司的经营和开支压力,彼时的跑马圈地很有可能变成未来的一颗地雷。”上述民航人士如此表示。
 

分享与收藏:  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
 
推荐图文
赞助商链接
推荐资讯
赞助商链接
 
站内信(0)     新对话(0)